麻痹性斜视眼针疗法
麻痹性斜视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类,前者中先天发育异常、产伤等引起;后者可由外伤、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瘤和代谢性疾病引起。
麻痹性斜视类似于中医学的“风牵偏视”。风牵偏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又名目偏视、坠睛、坠睛眼。以坠睛为名记载见于《太平圣惠方·治坠睛诸方》,书中认为:“坠睛眼者,由眼中贼风所吹故也,……则瞳人牵拽向下”,而《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谓:“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均视眼珠偏斜为其主症。
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下陷,内有郁热,外受风邪,肌腠疏开,脉络先畅,风客眼肌,则眼球活动受限。造成眼外肌麻痹的病变部位可在中枢神经、神经核、末梢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处、眼外肌本身等,从而出现复视、眼球偏斜。眼肌在五轮屈肉轮,在脏属脾,主肌肉。《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气虚,中气不足,风邪外侵,直中眼肌,气血不得相荣而致本病。
(2)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
(3)肝肾阴亏,阳亢动风,挟痰上扰,阻滞经络。中风之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麻痹性斜视眼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眼针4区、眼针3区、丝竹空、攒竹、睛明、承泣、球后、太阳。配穴;合谷、肝俞、肾俞、脾俞。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针4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眼针3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丝竹空平刺1寸,攒竹平刺0.5寸,睛明进针时先将眼球以手指向外侧固定,紧靠眶缘垂直刺入0.5~1寸,承泣针刺时用左手拇指向上固定眼睛,右手将针缓慢直刺l.5寸,球后针刺时用左手将眼球固定,右手靠眶缘缓慢刺入1寸,太阳直刺1寸,合谷直刺l寸,肝俞、肾俞、脾俞斜刺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
主治:风邪中络证:发病急骤,可见目偏斜,眼珠转动失灵,倾头瞻视,视物昏花,视一为二;兼见头晕目眩,步态不稳;舌淡,脉浮数。
麻痹性斜视眼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眼7区、眼5区、丝竹空、攒竹、睛明、承泣、球后、太阳。配穴:风池、三阴交、太白穴、脾俞。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针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眼针5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丝竹空平刺l寸、攒竹平剌0.5寸,睛明针刺时先将眼球以手指向外侧固定,紧靠眶缘垂直刺入0.5~l寸,承泣针刺时用左手拇指向上固定眼睛,右手将针缓慢直刺1.5寸,球后针刺时用左手将眼球固定,右手靠眶缘缓慢刺入1寸,太阳直刺l寸,风池垂直向同侧口角方向刺入0.8~1寸,平耳垂水平,略斜向下,务使针感走达眼区或眼球部,三阴交、太白穴直刺l寸,脾俞斜刺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
主治:风痰阻络证;眼症同前;兼见胸闷呕恶,食欲不振,泛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麻痹性斜视眼针疗法三
取穴主穴:眼4区、眼5区、睛明、承泣、球后、太阳、风池。配穴:鱼腰、阳白、合谷、足三里。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眼针4区、5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睛明进针时先将眼球以手指向外侧固定,紧靠眶缘垂直刺入0.5~1寸,承泣进针从眶下缘中点与眼球之间,紧贴眶缘垂直刺入眼球下,使胀感达于整个眼球;球后进针时嘱咐患者眼睛向上看,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略向上方朝视神经孔方向垂直刺入1~1.5寸、太阳直刺1~1.5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l.2寸,阳白向下平刺0.5寸,合谷、足三里直刺l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40~6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操作间隔:每天l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
主治:脉络瘀阻证:多因头部外伤、眼部直接受伤或中风后,出现目珠偏位,视—为二;舌脉无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