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针灸治疗
感冒是一种以头痛,鼻塞,流涕,恶风,发热,舌苔薄,脉浮为主症的外感疾病。轻者又称“伤风”,重者谓之“重伤风”,一时暴发流行为“时行感冒”。
本病四季常见,尤以冬春二季为多。
西医的上呼吸道炎症属本病范畴,而流行性感冒属时行感冒范畴。
病因病机
感冒总因风邪侵袭,肺卫气机运行受阻而发病。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合于皮毛。肺与人体体表之间,经脉息息相通,故人体感受风邪之后,一方面呈现出全身不适,头身疼痛,恶寒发热等卫气失和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有鼻塞流涕,咽痛声嘶,咳嗽咯痰等肺失宣发肃降的症状。
风邪为六淫之首,常在不同季节夹时邪侵犯人体,风邪常与寒邪、热邪等合而致病。风邪也往往随不同的体质化寒化热。风寒、风热实为感冒病最常见的两大基本证型。此外,感冒尚可出现兼虚、夹食、夹暑、动风等多种兼夹证候,其虚者又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的区别。
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周身骨节酸痛,鼻塞涕清,咽痒,咳嗽,痰涎清稀,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分析: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风寒束表,卫阳被郁,郁可生热,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楚,无汗;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利而有鼻塞,流清涕,咽痒,咳痰清稀诸症;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不数系风寒在表,邪袭肺卫的典型体征。
治则:祛风散寒,解表宣肺。
处方:取督脉、足太阳、手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可拔火罐。穴取大椎、风门、列缺。
方义:寒邪束表,卫阳闭阻故取大椎,大椎为督脉与诸阳经之会,纯阳主表,有温通诸阳,发散解表的作用。外感风寒先犯太阳而伤肺卫,取风门解表宣肺,疏调太阳;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通肺气。
随证选穴:头痛昏重加太阳、风池;咳重加尺泽或在风门、肺俞拔火罐;咽喉痛加鱼际或在少商、商阳穴处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重,恶寒轻,微汗或多汗,头身痛,鼻塞涕浊,咽喉肿痛,咳嗽痰稠,口渴,舌尖红苔白燥或薄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为患,肺失清肃,故热重而寒轻,口渴汗出,涕浊痰稠,咽喉肿痛,表现出一派热象及肺系症状;邪留卫表,则于发热恶寒的同时,伴见头身疼痛。舌尖红苔薄黄或虽白但少津而燥,脉浮且数,是风热滞留肺卫的典型表现。
治则:疏散风热,清肃肺气。
处方:取督脉与手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穴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方义:大椎不仅能鼓舞阳气,温阳散寒,治疗风寒感冒,且其疏风泻热之力尤宏,可清解外感热邪,外关通利三焦,疏散热邪。合谷为手阳明原穴,疏利阳明,宣肺利窍,透邪于外,曲池为手阳明合穴,有清热解表之功。
随证选穴:全身酸楚加身柱;鼻衄加上星、印堂;挟暑加委中放血;挟湿加阴陵泉、内关;小儿高热动风抽搐者加水沟、涌泉,也可在十宣、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婴幼儿宿食不消,夜卧不宁,感冒久不愈加刺双侧足三里穴,持续捻转1分钟,不留针。
其他疗法
艾灸:独灸大椎,采用艾炷隔姜灸3~5壮,或艾条温和灸20分钟,每日治疗2~3次。或取大椎、曲池。恶风寒明显者加灸风门;咳嗽重者加灸肺俞;体虚者加灸足三里,每穴用艾条悬灸10分钟,至皮肤红润并有灼痛感,不灼伤皮肤为度。风寒者疗效明显优于风热者。
拔罐:取督脉大椎~至阳诸穴,足太阳膀胱经双侧大杼~膈俞诸穴,行走罐治疗,上下推移各6~8次,最后留罐于大椎、大杼5~8分钟。伴咳嗽者加拔双侧肺俞穴。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或在穴位消毒后,提捏使其瘀血,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
穴位注射:胎盘组织液穴位注射大椎穴,对感冒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远期疗效也较肯定。
耳针:肺、内鼻、耳尖、肾上腺、皮质下。每次2~3穴,取双侧,泻法,留针30~60分钟。
按
儿童感冒年龄在5~6岁以下留针有困难者,可以不留针,或改用梅花针、艾灸、拔罐治疗,如在大椎、风池、风门施灸或于大椎、风门、肺俞拔罐。
针灸治疗感冒,效果是理想的。如病人就诊过迟,病程逾3~5日以上,合并明显细菌感染,病情较重者,可酌情配合中西医药物治疗。
针灸对预防感冒与流感有一定作用,下述方法可供选择。
针刺足三里:流感流行期间,针刺一侧足三里,使针感传导至足背后出针,只针1次。
艾灸足三里:艾炷灸足三里3~5壮,或艾条温和灸足三里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次。
艾灸大椎、风池:素体虚弱,卫气不固,长期反复感冒者,可在大椎、风池施灸预防。艾条悬灸风池、大椎各15~20分钟。1~2天灸治1次,连续灸治数次至十数次。
指针:每日用拇、食或中指自我按摩迎香、合谷穴2~3次,每穴3~5分钟,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皮肤微红为度。
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初期临床表现与感冒相似,应注意加以鉴别,如麻疹、百日咳、脑膜炎等。
针刺大椎穴时,应掌握其安全使用的方法。针刺深度一般为0.5~1.0寸,操作要点是:“慢进针,微捻转,忌提插”。
本页关键字:感冒 感冒针灸治疗 祛风散寒 解表宣肺 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