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针灸治疗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或全身浮肿而言。临床根据虚实辨证,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西医的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内分泌失调和营养障碍引起的水肿,可参照本篇治疗。
【病因病机】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 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人体水液运行,依靠肺气通调,脾气转输,肾 气开阖,从而使三焦发挥决渎作用,使膀胱气化通畅。如肺、脾、肾三脏功 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发生水肿。若外邪袭表,卫气失和,肺气失宣, 风遏水阻,水道不通,溢于肌肤而成浮肿,若水湿浸淫,劳倦过度,涉水冒寒,湿困于脾,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若肾气亏虚,元阳损伤,不能化气行水,开阖不利,水液内停而水肿。三脏发病,互相影响,如肾虚水 泛,上逆于肺;肺气不降,失其通调使肾更虚,若脾虚湿盛,必损其阳,肾 阳必衰,不能温养脾土,脾肾俱虚。临床一般感受外邪而发,病位多在肺脾, 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造成,病位多在脾肾,多属虚证,为阴水。
【辨证论治】
阳水
主症:风邪袭肺,则发病急,初起面目浮肿,继则遍及全身,小便不利;偏于寒者, 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若因湿邪困脾,症见全身浮肿,以四肢为重,小便短少,神疲乏力,纳差胸闷,苔白腻,脉濡缓。
分析:多为感受外邪所致。风邪袭肺,肺气宣降失职,风水相搏,水道不通,病从上起则面目浮肿。继则遍及全身,小便不利。风性轻扬迅疾故发病迅速。偏寒则邪遏肺卫见形寒无汗等,偏热则热邪上壅肺系见咽喉肿痛等。湿邪困脾,水渍肌肤,肺气壅滞则全身浮肿,四肢为重。水湿内聚,三焦失决渎,膀胱失气化故小便短少,湿壅经络,阳气不展则神疲乏力, 脾因湿困则纳差胸闷。湿阻脾阳则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疏风宣肺,醒脾利水。
处方:取背俞、太阴、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穴取肺俞、 三焦俞、列缺、水分、阴陵泉。
方义:上部肿甚,治宜散发,肺俞乃肺经之气转输之处,配肺络列缺以宣肺,通调水道;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水分可分清别浊,为治水之要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可健脾利湿行水。
阴水
主症:脾阳不运,则发病缓慢,足跗先肿,渐及全身,按之凹陷,面色萎黄,神疲肢冷,脘闷腹胀,纳差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若肾阳虚哀,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腰部冷痛,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尿量减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分析:多为脾肾阳虚而致。脾虚不运,水湿下流则足跗先肿,渐及全身,水聚皮下肌肉则按之凹陷,湿性粘腻故发病缓慢。脾虚不荣则面色萎黄,神疲肢冷。脾阳不振则纳差便溏,阳不化气故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为脾阳虚水湿内聚之象。肾阳虚衰,阴水下聚故全身浮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肾脉不利腰冷痛。命门火衰,不能暖体养神则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肾阳不振,膀胱气化不利则少尿。舌淡胖苔白,脉沉细为阳虚水盛之象.
治则:健脾温肾,助阳利水。
处方:取背俞、足太阳、少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穴取脾俞、肾俞、三阴交、复溜、水分。
方义:下部肿甚,治宜分利。脾俞、肾俞温补脾肾,以奏温阳利水之功,水分位当小肠,可分别清浊,是治水效穴。复溜为足少阴经经穴,补之可助肺气益肾气。三阴交调理脾肾,输布津液。
随症选穴:下肢肿甚加阴陵泉。
【其他疗法】
耳针:肺、脾、肾、膀胱。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穴位敷药:独头蒜5枚,田螺4个,车前子10g。车前子研细末,与大蒜、田螺共捣一起,敷神阙穴。或用蓖麻子50粒,薤白3~5个,共捣烂敷涌泉,每日1次,连敷数日。
【按语】
本页关键字:水肿针灸治疗 水肿 阳水 阴水 醒脾利水 助阳利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