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疗法的保健的作用有哪些
一、点穴疗法的中医传统认识
1.平衡阴阳
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体,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相互协调的结果。点穴疗法有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功能,从而纠正病变中的阴阳失衡,重新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疏通经络
经络在人体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不通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点穴疗法能激发和调整经气,并通过经络影响所连属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病治病效果。
3.调理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循环不息地流转于身体各部,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气血与人体生命休戚与共。人体的健康,有赖于正气强盛,气血充盈。如果人体气血发生了偏盛、偏衰或循行发生障碍,就会产生疾病。点穴疗法能调和气血,使气血循行通畅,使气血的偏盛或偏衰得到纠正。
4.调整脏腑功能
脏腑是化生气血、贮藏精气、传化水谷和主持人体活动的重要器官。点穴疗法对脏腑的不同状态可起双向调节作用,可通过手法刺激体表直接影响功能,或依据经络脏腑的联系,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系统调整脏腑功能。
二、点穴疗法的现代研究
1.对人体物质层次的调整
①对循环系统的调节
点穴疗法能使血流速度加快,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恢复毛细血管壁的弹性,并能改变血液高粘状态,同时还能改善心、脑等组织供血及供氧状况。
②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点穴疗法能改善呼吸道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③对消化系统的调节
点穴疗法对消化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调整胃肠道的蠕动,调整胃液分泌,可使胃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胃液的分泌增多或减少;能促进腹腔血液循环,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并能促进溃疡修复和愈合;能提高小肠的吸收功能,促进肠粘膜的修复;还能影响胆囊的舒缩功能,可促进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的排空,抑制胆道平滑肌症挛。
④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点穴手法刺激体表,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至下丘脑,其冲动引起下丘脑分泌和释放各种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点穴疗法对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
⑤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点穴疗法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有实验表明,点穴疗法可使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吞噬机能增强,血清中补体效价相应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另有动物实验表明,点穴疗法通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⑥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点穴疗法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轻柔的手法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大脑皮层电活动趋向同步化,具有镇静、抑制作用;重手法则有兴奋作用。点穴疗法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⑦对运动系统的调节
点穴疗法能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缓解肌肉的痉挛,纠正解剖位置异常,松解组织粘连,增加关节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可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和排泄,有利于局部创伤性炎症的消退,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运动功能。
⑧对皮肤、皮下组织的调节
点穴疗法可以消除衰老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的呼吸,利于汗腺的分泌,增加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同时也能使局部组织氧需要量增加、氮和二氧化碳排泄量增加,促进皮下脂肪的消耗和肌肉运动,改善局部皮肤的新陈代谢,增加局部皮肤的营养供应,具有美容、润泽皮肤的作用。
⒉对人体能量系统的调节
人体存在着自身的能量循环系统,人体内的能量循环有一定的通道和规律。当外界或内在因素影响人体自身能量大小的变化,或能量循环通道阻塞及规律失常,就会产生疾病。点穴疗法一方面能补充人体内不足的能量,另一方面能打开闭塞的能量通道,或重新调整全身失衡的能量分配,使其处于均衡状态,恢复其正常运动规律。
⒊对人体信息系统的调整
在病理状态下,机体机能失常,产生病理信息。点穴疗法一方面通过干扰、破坏、消除病理信息来消除病源;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巩固、壮大人体正常信息系统,达到抵御外邪,增强人体活力,维护健康的目的。
上一篇:适宜用点穴疗法的病症有哪些? 下一篇:点穴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