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艾灸 --> 艾灸保健 --> “病入膏肓”与膏肓穴施灸

“病入膏肓”与膏肓穴施灸

“病入膏肓”显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在人体的背部,却真有一对称之为“膏肓”的穴位。能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或减轻的神奇功效。

“病入膏肓”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它来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春秋时,晋侯景公乱施暴政,听信庄姬的谗言,将无辜的大夫赵同和赵括戮杀。由于他残害无辜,内心恐惧,终日惊恐不安,神不归合,积虑成疾,派人到秦国求医。秦恒公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叫‘膏肓’的地方,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抵达,他能奈何什么呢?”医缓到来,经过诊断后,颇为难地对景公说:“你错杀无辜,思恐日甚,心肾皆损,因得此病,如今积而至深,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再也无法挽救。”景公也明白医缓说得很对,于是赞曰:“良医也。”事后不久,景公果然突然发疾病死亡。通过这件事,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医缓主张的“施善则神安,神安则寿延,行恶则心恐,心恐则损寿”善恶养生观,也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

“病入膏肓”显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在人体的背部,却真有一对称之为“膏肓”的穴位。能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或减轻的神奇功效。若能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对养生保健不无好处。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慢性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赢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促进营养吸收,从而获得恢复强壮的功效。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膏肓穴无所不治。”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更明确地指出:膏肓能主治虚赢瘦损、五劳七伤,以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病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对“虚劳”症的治疗范围确实是非常广泛。

灸膏肓穴所起的医疗保健作用,被历代医家所公认。如宋·庄绰在《灸膏肓腧穴法》中写道:“余自许昌遭金狄之难,忧劳危难,冲冒寒暑,过此东下??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陈了翁家专为灸膏肓俞,自丁亥至癸已,积三百壮。灸之次日,即胸中气平??以至康宁。时亲旧间见此殊功,灸者数人,宿疴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但是在灸膏肓时,取穴方法十分重要,姿势若不正确,穴位被肩胛骨挡住,便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古代医家指出该穴的简单取法是:在第四胸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约四横指)处。为了避免被肩胛骨遮盖,故应“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著膝前”,胛骨自然相离;如不能久坐,侧位时,要注意“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这样穴位就不会被肩胛骨挡住。

具体施灸的方法,可通过在体表穴位上点燃艾炷或以艾卷来进行。古人多用“艾炷”灸,即将艾绒揉成一个个蚕豆大的“宝塔”状艾粒,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若在“宝塔”下面垫上姜片或盐末等,称为隔姜灸、隔盐灸)。一般每次可灸3~5壮(即点燃3~5个小“宝塔”),若有专业针灸医生指导操作,可坚持施灸数十壮、上百壮乃至数百壮。“艾卷”(又称艾条,一般药店有售,亦可自行卷制)灸操作起来较为方便,将艾条点燃后直接对准穴位熏即可。一般可灸10~15分钟,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通常隔天一次,坚持进行。若灸完膏肓穴后,再继续灸足三里穴,效果会更好。

本页关键字:病入膏肓  膏肓穴施灸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艾灸养生十禁忌 施灸保健要注意        下一篇:

>> 返回艾灸保健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