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熨疗法
中医药熨疗法是将加热后的药物或物体放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或一定穴位来回慢慢移动滚烫,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而达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的一种外治法。
中医熨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准确的起源年代已难以考证。我国现存的最早医学书籍《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熨疗法的记载;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有“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的论述,并载有药熨方专治寒痹;古代名医扁鵲巧用熨法救治虢太子厥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人们争相传颂的佳话。历代医家如华佗、葛洪、孙思邈、张从正、李时珍、吴师机等无不重视之,尤其是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创造性地发展了熨法理论并以此通治全身各种病症,影响深远。该法具有简、便、廉、验、捷等特点。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既古老又新兴的外治方法。
一、原理
临床研究认为,熨法与熏蒸腾法一样,都是属于暴露疗法,因而,热力和药力的联合作用也是熨法的主要治疗原理。首先,其作用表现在药物和温热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能强烈刺激腧穴,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产生某些抗体,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其次是表现在调节经络阴阳的作用。利用药物的温热性能和外加热力,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可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通过对经络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起防病保健的作用;此外,药物通过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有些芳香类药物,能提高皮质醇的透皮能力。将中药敷帖于体表俞穴,由于药物及热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和传播,增加全身的效应。
二、药熨疗法的分类及常用方法
(一)按熨法所用的材料分类
1.药熨法:根据所用药物的剂型分为药散熨法、药饼熨法、药膏熨法。
(1)药散熨法:将选定的药物碾成粗末,鲜品捣烂。放入锅内文火煸炒至烫手取出,装入布袋熨烫局部;或先装入布袋,旺火蒸热取出,乘热把药包放在治疗部位上熨烫;或将药物研成细末,用布包裹或直接将药末撒于穴位或患处,用熨斗、热水袋、烫壶或炒热的盐、沙、麦麸等加热物体热熨。
(2)药饼熨法:将药研为细末,根据病情选取糊、水、酒、醋、涎等制成大小厚薄不等的药饼,放于治疗部位,其上覆布,用熨斗、热水袋、水壶、玻璃瓶或将盐、沙、麦麸等炒热布包后置于药饼上面热熨。
(3)药膏熨法:将药物研成细末,加入饴糖、黄蜡等赋形剂调成厚薄适度的药膏,于火上烘热,趁热贴于治疗部位;或将药膏涂于治疗部位,再以熨斗、热水袋或炒热的盐、沙、麦麸布包后置于上面进行烫熨。
药熨法在临床中最常用。药物可以是治疗该病的内服药,也可以是服剩的药渣。多选用气味辛香雄烈之品,加热后较易透入皮肤而发挥温热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可有单味药物法如吴茱萸熨、生姜熨、葱白熨、菊花熨等,复方药熨法如平胃散熨等。药熨法多用于因风、寒、湿、痰浊、瘀血、脏腑气血亏虚、经络痹阻不通导致的各种病症。
2.盐熨:取粗盐500~1000克放入锅内,用旺火炒爆至烫手,倒入稍厚布袋,扎紧袋口,即可熨烫30~60分钟。温度低后换另一包。适用于寒湿痹证,瘀血阻络之各种痛证,脾胃虚寒之泄泻、呕吐、呃逆,便秘,癃闭,风寒感冒之头身疼痛、胁痛等证。或用50-100ml陈醋倒入盐中同炒后装入布袋后熨。
3.麦麸熨:取麦麸500~1000克,炒热装入布袋扎紧袋口,即可熨烫30~60分钟。麦麸包不热则更换。适用于寒邪、食滞所致脘腹痞满疼痛及呕吐、呃逆等证。
4.沙土熨:取干净细沙、黄土或灶心土500~1000克,入锅炒热,装入布袋扎紧袋口,即可熨烫30~60分钟。沙土包不热则更换。多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胃痛,腹痛,四肢厥逆等证。
5.壶熨:用烫壶、热水袋、玻璃瓶等盛热水,直接在穴位或患处,或在已敷药物的部位或药包上进行熨烫,熨30~60分钟。凡是适合熨治的疾病均可用。
6.砖石熨:取干净平整砖2块,厚布2块各折成4层,干毛巾一条备用。将砖块放在炉上烤至烫手,用厚布包裹,在熨处上盖干毛巾,即可熨烫30~60分钟。砖块不热则更换;或砖块用火烧热上洒陈醋,用布包裹外熨患处。可用于脘腹疼痛,腹泄,腹胀,癃闭,便秘等证。
7.蛋熨:用老松节七两,加胡椒(每岁7粒)煮鸡蛋至熟,乘热将顶壳切去三分,覆在脐眼上,四周用面作圈护住,冷则更换;或用煮鸡蛋去壳,乘热在患者胸腹滚擦。用于伤寒证,证见伤寒不能分阴阳,目定口呆,身热无汗,便秘,不省人事。
8.面饼熨:取面粉做成约0.5厘米厚的饼,蒸热后放上密陀僧6克,趁热紧夹在腋下,待冷时加热后再用。适用于治腋臭。
9.酒熨:患者平卧,患处平铺毛巾,将酒均匀地洒在毛巾上,点燃,稍热则立即用另一毛巾熄火,上置热水袋来回熨30分钟,每日1~2次至病愈;或将药熨中的药物用酒伴炒,然后熨于穴位或患处。适用于气滞型胸腹胀满,痹证等。
10.铁落熨(坎离砂):铁落是指生铁外面的铁末,洗净,入锅内炒至发红,倒出晒冷,加陈醋装入布袋,用两手搓揉布包,使铁末发热,然后把布包拍成扁平状,外包毛巾熨烫于治疗部位;每次可熨20~30分钟,一日1~2次,坎离砂可反复使用,每次用时加入陈醋,直至不能发热时再更换;或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中药研成粗末,与铁落混匀,用时加醋拌匀即可。用于风寒湿痹。
(二)按熨法操作的方式分
1.直接熨:将已加热的物体或药物直接放置穴位或患处进行熨烫。如盐熨、生姜熨等。
2.间接熨:先将药物置于穴位或患处,再取加热物体放上面熨烫。如部分药熨法。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常用于各种风湿、寒湿痹证;风寒感冒之头痛、身痛、咳喘;各种伤寒及外感发热等疾病;用于治疗一切因经脉不通所致的肢体关节筋肉的疼痛、肿胀、麻木、瘫痪、挛缩和僵硬等病变;对各种痛证如头痛、胁痛、腰痛、面痛、腹痛等有止痛的作用;可用于积聚、痞气、食滞、痰核、瘰疬等病证的治疗;也常用于小便不利的癃闭、各种厥证的急救、一切下焦虚冷、元阳衰惫之证;同时也适应于保健养生。熨法实乃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一种简便有效、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
(二)禁忌症:熨法忌用于皮肤破损处、身体大血管处、局部无知觉处、孕妇的腹部和骶部、腹部包块性质不明、以及一切炎症部位;禁用于实热证或麻醉未清醒者。
常用热熨药物举例:
(1)取柑果叶、两面针、泽 兰、香茅、曼陀罗、大风子、五色花、土荆芥、土藿香、七叶莲、柚子叶、米酒适量,取上述草药1~5种或全部,切细,捣烂,加酒炒热用布包好,熨患处。主要用于腰腿痛、风湿、陈旧性伤口痛、痛经等。
(2)取苏木、香附、桃仁各适量,黄酒少许,炒热后热熨脐下疼痛处,主要用于腹痛。
(3)取干姜、桂枝、川乌、生附子、乳香、没药、姜黄、川芎、赤芍、海桐皮、银花藤适量,打碎炒热,装袋,取出降温至40~50cc,热熨患处。本法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性、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痹者。
(4)取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各等分,加白酒适量,炒热后装入药袋,热熨患处,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主治痈肿疮疡初起,局部肿胀,红热而未成脓者。
(5)取麻黄12克,甘草60 克,蝉衣、全蝎、僵蚕各21枚,胆星30克,白附子、防风、川乌、川芎、天麻、白芷、木香各15克,干姜12克,牛黄、冰片、轻粉各6克,麝香3克,朱砂、雄黄各24 克,上药研为细末,前14味煎取浓汁,加蜂蜜做成药膏,再入后 6味药,和捏成药锭子,临用时以淡姜汤磨药锭,温熨小儿前胸、后背。本方对小儿急惊风、风痫诸症均有良效。(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本页关键字:中医药熨疗法 药熨疗法 温经通络 散寒止痛 祛瘀消肿 外治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取嚏法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