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穴位注射 --> 穴位注射的常用穴位

穴位注射的常用穴位

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址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址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自然的心取穴法

根据人体表面所具的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

1.固定标志法: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人的五官、爪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取穴的标志。

2.活动标志法: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曲池屈肘取之。

手指比量法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的。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4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扯作为3寸。

4.简便取穴法

此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等。

腧穴部位与主治范围

腧穴的分布在一定的经络循行路线上,它的作用和经络是密切相关的。全身腧穴很多,而每个穴位的主治范围很广。为了便于记忆,根据古今文献记载及临床体会,将所有腧穴按部位归类及主治重点的共同点简述如下。

1.头、面、颈、项部腧穴

此部位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邻近器官疾病及神志病。

2.胸、腹、肾、腰部喻穴

此部位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部位的脏腑器官病。后背上部的腧穴兼治发热和上肢病;腰部以下的腧穴兼治虚寒证和下肢病。

3.四肢腧穴肘、膝以上腧穴

此部位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邻近病。肘、膝以下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邻近病。

4.各纣腧穴

各经腧穴治疗本经的经络病和经属脏腑器官的疾病。如肺经腑穴,能治喉、胸、肺的疾病;大肠经胸穴,能治头、面、口、眼、喉和发热、咳喘病;胃经腧穴,能治头、面、鼻、咽、齿、胃、肠和发热病;脾经腧穴,能治脾胃病;心经腧穴,能治胸、心和神志病;小肠经腧穴,能治头、项、眼、耳和发热病;膀胱经腧穴,能治头、项、腰、背、膀胱和发热病;肾经腧穴,能治生殖、泌尿系和咽喉病;心包络经腧穴,能治胸、心、胃和神志病;三焦经腧穴,能治头、眼、胸、胁和发热病;胆经腧穴,能治头、眼、耳、胁和发热病;肝经腧穴,能治胸、胁、肝的疾病。

总之,头面躯干的穴位,主治是以分部为主;四肢,尤其是肘、膝以下的穴位,是以分经为主。

常用耳穴与主治

1.神门

位置: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三角窝的外1/3处。

功用:镇静安神,消炎止痛,清热。

主治:失眠多梦、疼痛、戒断综合征、腹泻、咳嗽、支气管哮喘、癫病、高血压病、皮肤疹痒症。

附记:本穴位于三角窝部。有调节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的功能。

2.交感

位置: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功用:解痉镇痛,滋阴潜阳。

主治:内脏疼痛、心悸、自汗、盗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痉挛、输尿管结石绞痛、胆绞痛、脉管炎的疼痛、胃脘不适、嗳气、吞酸、冠状动脉痉挛等。

附记:本穴位于对耳轮下脚,有松弛内脏平滑肌和舒张血管的作用,并能解除有机磷中毒、与西药合用、解毒作用更大。可用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眼科等疾病,对阻塞性脉管炎、冠状动脉痉挛等亦有效。

3.盆腔炎店(又名盆腔)

位置:在三角窝下缘股关节与神门之间,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

功用:消炎止痛,调经和血。

主治: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月经不调、下腹疼痛、腹胀、腰痛、白带过多等。

4.子宫

位置: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中点处。

功用:扶阳益精,调经和血。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早泄、阳痿、

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睾丸炎、附睾炎等。

5.腑(又名耳中)

位置:即耳轮脚。一或从耳屏内缘延长线开始至耳轮脚消失的耳轮部分。

功用:降逆和胃,祛风利膈,止血。

主治:呃逆、黄疸、鼻衄、遗尿、咯血、神经官能症、妇科出血、皮肤病和消化道病症等。

附记:本穴为耳后之主穴。可缓解主要内脏器官的疼痛和痉挛,并有止血作用。

6.胃

位置:在耳轮角消失处。

功用:健脾和胃,补中安神。

主治:胃脱垂、恶心呕吐、纳差、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胃痉挛、失眠、牙痛、癫痫等。

附记:本穴位于耳轮脚周围。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有效,亦可用于精神分裂症。

7.直肠下段(又名直肠)

位置:在耳轮起点,近耳屏上切迹处。

功用:固肾止遗,利尿通淋。

主治:遗尿、小便赤涩疼痛、尿频急、小便不利、便秘、脱肛、痢疾、痔疮、泌尿系感染、尿潴留、肛裂、腹泻、里急后重等。

附记:本穴可使肛门括约肌松弛。

8.外生殖器

位置: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相平的耳轮处。

功用:清热利湿,补肾固精。

主治:阴囊湿疹、阳痿、遗精、阴部瘙痒、腰痛、阴道炎、外阴炎、会阴部皮肤病、性功能减退、急性睾丸炎、附睾炎、腰腿痛等。

9.尿道

位置:与对耳轮下脚缘相平的耳轮处。

功用:固肾止遗,利尿通淋。

主治:遗尿、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尿道炎、癃闭、夜尿频、泌尿系统感染等。

10.胰(又名胰胆)

位置:在左耳的耳甲艇部,肝穴与肾穴之间。

功用:利胆健胃,疏肝祛风。

主治:飱泄、胁肋或后背正中部痛、胰腺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偏头痛、食欲不振等。

附记:本穴在左侧耳甲艇部。临床多用于治疗胰腺炎及糖尿病等.能使胃液分泌增多。

11.肝

位置:在耳中艇的外下方。即胃、十二指肠的后方。

功用:清肝明目,舒筋活血。

主治:胁肋胀痛、巅顶痛,眩晕,目疾,肝炎、血液病、风湿病、缺铁性贫血、脉管炎、无脉症、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围绝经期综合征、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眼、情绪抑郁、扭挫伤等。

12.脾

位置:位于耳甲腔的外上方,即左耳,胃穴后下方。

功用:健脾化食,化生营血,营养肌肉。

主治:腹胀、慢性腹泻、便秘、消化不良、口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崩漏等。

附记:临床对消化系统疾病和肌萎缩恢复期有效,脱肛、痔核亦能治之,用于血液病则有止血作用。

13.心

位置:位于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功用:宁心安神,调和营血,止痛止痒。

主治:失眠、多梦、心悸、盗汗、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胸闷气短、脉痹、心绞痛、舌炎、咽喉炎、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无脉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附记:本穴位于耳甲腔、具有强心、抗休克、升压、降压等作用。用于多梦、失眠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效。

14.三焦

位置:位于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上方,肺穴与内分泌穴之间。

功用:通利水道,清热止痛,疏通三焦。

主治:水肿、腹胀、小便不利、便秘、消化不良、手臂外侧疼痛、单纯性肥胖症等。

附记:临床用于五脏六腑疾病及肠系膜、腹膜等疾病,亦有利尿消肿的作用,用于泌尿系统的疾病。此外有增加血小板的作用。

15.肺

位置:位于心穴的周围。

功用:运行气血,通利小便,补虚清热,利皮毛。

主治:咳喘、声嘶、感冒、鼻病、皮肤病、脱发、胸闷、痤疮、皮肤痛痒症、便秘、单纯性肥胖症等。

附记: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脱发有效,对多种鼻炎亦有效。又为针麻常用穴。

16内分泌(又名屏间)

位置:位于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功用:疏肝理气,通经活血,祛风邪,补下元。

主治:皮肤病、阳痿、月经不调、瘿瘤、消渴(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痛经、内分泌功能紊乱、间日疟等。

附记:本穴位于耳甲腔屏间切迹。能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还有抗过敏、抗风湿、抗感染的作用。常用于妇产科和消化系统疾病,亦可用于皮肤病。

17.卵巢

位置:位于对耳屏内壁靠内分泌穴处。

功用:调经和血,消炎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自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18.皮质下(又名脑)

位置:位于对耳屏内壁。

功用:补髓益脑,止痛安神。

主治:失眠、多梦、肾虚耳鸣、间日疟、假性近视、神经衰弱、脉管炎、无脉症、内脏下垂及智力发育不全等。

附记:本穴有调节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作用,用于止痛、消炎、镇静等,对脉管炎及无脉症有增强脉搏的作用,对胃下垂、子宫脱垂亦有效。又为针麻常用穴。

19.腹

位置:位于对耳轮下脚下缘水平处。

功用:调经止血,清热利湿。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腰痛、白带过多、泄泻、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腹痛、腹胀、急性腰扭伤等。

20.颈

位置:位于对耳轮与耳屏交界处。

功用:舒筋活络。

主治:落枕、颈部疾患、斜颈等。

21.枕

位置:位于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功用:镇静止痛,安神息风。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哮喘、神经衰弱、癫痫、抽搐、晕厥、休克及神经系统疾病和皮肤病。

附记:本穴位于耳屏部,临床用于神经科、呼吸系统疾病、眼科及皮肤科疾病,有消炎、抗休克作用。对晕船、晕车很有效。

22.脑点

位置:位于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即对耳屏侧1/3顶点处。

功用:益脑安神。

主治:智力发育不全、不寐、遗尿、崩漏、尿崩症、矮小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内耳眩晕症、侏儒症、脉管炎、咳嗽等。

附记:本穴位于耳屏部。对神经科病、内分泌病、妇产科病、尿崩症、矮小

症等有效。

23.腮腺

位置:位于对耳屏中点上缘。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肺定喘。

主治:腮腺炎、皮肤瘙痒症、哮喘、气管炎、附睾炎、睾丸炎、高血压等。

24.平端

位置:位于对耳屏中点外侧边缘。

功用:利肺定喘,祛风止痒。

主治:咳嗽、哮喘、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皮肤瘙痒症、呼吸困难、气急、胸闷等。

附记:本穴有兴奋与抑制呼吸中枢的功能,有镇咳、止喘、止痒作用。

25.咽喉

位置:位于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即耳屏内侧面与外耳道口上方相对处。

功用:清咽利喉。

主治:咽痒痛、声音嘶哑、梅核气、急慢性咽喉炎、咽炎、扁桃体炎、腭垂水肿、失音、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6.肾

位置:在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功用:补肾聪耳,强骨填髓。

主治:腰痛、耳鸣、头晕、失眠、多梦、遗精、阳痿、肾炎、性功能减退、肾盂肾炎、膀胱炎、神经衰弱、遗尿、月经不调等。

附记:本穴有强壮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弱性疾病,且有效。亦能治便秘。

27.肾上腺

位置:位于耳屏外侧面下方1/2 隆起的尖端处(如耳屏只有一个隆起则在其下缘)。

功用:清热止痛,祛风解痉,升压。

主治:发热、出血、小儿惊风、晕厥、咳嗽、气喘、高血压、脉管炎、低血压、休克、无脉症、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下颔淋巴结炎、间日疟等。

附记:本穴位于耳屏部。本穴具有调节肾上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升压作用显著,常用于治疗低血压,并有止血、退热、消炎、抗过敏、抗风湿、抗染、抗休克、兴奋呼吸中枢和抗休克等作用。并有舒张或收缩血管作用。对各种不明原因的高热和低热有退热作用,各种皮肤病亦可应用。

28.耳尖

位置:将耳郭向耳屏对折时,耳轮上方的尖端处。即耳轮上面的顶端处。

功用:清热息风,解痉镇痛,平肝明目。

主治:发热、诸痈症、高血压、外伤炎症、慢性肝炎、急性结膜炎、睑腺炎、神经衰弱、顽固性失眠等。

29.肝阳(又名结节,肝阳1、肝阳2)

位置:肝阳1位于耳轮结节上方;肝阳2位于耳轮结节下方。

功用:疏肝解郁,平肝潜阳。

主治: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胁肋痛、纳差、慢性肝炎、头晕、头痛、高血压、脑血管痉挛或脑外伤引起的半身麻木等。

附记:本穴对慢性肝炎有降低氨基转移酶的作用。

30.肩

位置:位于同屏上切迹水平的耳舟部。

功用:舒筋活络。

主治:肩痛、落枕、肩扭伤、肩周炎、胆石症等。

附记:本穴用于相应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有效。

31.肩关节

位置:位于耳舟部,同屏上切迹水平处与轮屏切迹水平处的中点,即肩穴与锁骨穴之间。

功用:舒筋活络。

主治:肩痛、落枕、肩扭伤、肩周炎等。

附记:本穴用于相应部位及功能障碍有效。

32.面颊

位置:在耳垂部眼穴的后上方,即三、五、六、八区的菱形区。

功用:疏通经络。

主治:面瘫、痤疮、面痛、面神经痉挛或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疖肿等。

33.内耳

位置:位于耳垂六区中央。

功用:除眩聪耳。

主治:耳鸣、耳聋、晕车、晕船、头晕、目眩、内耳眩晕症、听力减退、中耳炎、外耳道疖等。

34.扁桃体

位置:在耳垂八区中央。

功用:清利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等。

35.胸

位置:位于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之中1/3处(即胸椎穴)内侧近耳腔缘。

功用:宽胸止痛。

主治:胸闷、胸痛、胁胀痛、带状疱疹、乳腺炎、乳汁少、肋间神经痛等。

36.大肠

位置: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

功用:清下焦,利肺气。

主治:腹泻、便秘、咳嗽、痤疮、痢疾、肠炎、阑尾炎、消化不良、便秘、大便失禁等。

37.小肠

位置: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

功用:补脾和中,养心生血。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悸、心律不齐、腹泻、腹胀、肠结核等。

附记:本穴对乳汁少、咽痛、颈肿也有效。

38.膀胱

位置: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

功用:利下焦,补下元,疏经通络。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膀胱炎、遗尿、尿潴留、枕痛、肾盂肾炎、偏头痛、腰背痛、神经衰弱、失眠、肾小球肾炎、前列腺炎、尿急、尿频、尿失禁等。

39.食管

位置:在耳轮脚下方内2/3处。

功用:利膈和胃。

主治: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胸痛、食管炎、食管痉挛、癔球症、胸闷等。

40.幽门

位置:位于耳脚下外1/3处。

功用:利膈降逆。

主治:恶心、呕吐、幽门痉挛、神经性呕吐、胃痛、食欲不振等。

本页关键字:穴位注射  骨度分寸法  自然的心取穴法  手指比量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穴位注射技术的技术规范        下一篇:穴位注射技术的药物制备

>> 返回穴位注射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