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病小儿捏脊疗法
疳病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食、大便异常为特征。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其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发病不受季节、地区的限制。病程愈长,病情愈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症、惊、疳四大要证之一。目前发病率有所下降,特别是重症病例已明显减少,但轻症仍常见。重症后期还可导致阴竭阳脱的危候。
“疳”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油腻食物,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如《医学正传·诸府证》说:“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曰疳。”其二“疳者干也”,是指全身消瘦、肌肤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的征象。如《保婴撮要·疳》云:“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前者言其病因, 后者述其病机和症状特点。其病变在脾胃,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疳证又称“痄积”,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颅因经》中已有疳证的记载。《活幼心书·疳证》曰:“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疳证不治,可传余脏,除脾胃病外,他脏亦受影响。由于病涉五脏,范围广,症状表现不一,病因复杂,历代儿科医家命名繁多,归纳起来,有以五脏分类,如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有以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有以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本证西医学泛指小儿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并发症。营养不良是因缺乏热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其临床特征为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急性者常伴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养素缺乏。
疳病小儿捏脊疗法一
操作规程:补脾经300次,运板门、运内、八卦各100次,分腹阴阳、推四横纹50次,揉中脘、揉天枢、揉足三里各50次,捏脊手法10遍,由龟尾直捏至大椎穴,手法由缓而疾,由轻而重, 调整脏腑功能。
操作间隔:每日治疗1次,5天为1疗程。
主治:疳病积滞伤脾证。
疳病小儿捏脊疗法二
操作规程:补脾经3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50次,运内八卦100次,抬揉四横纹5次,按足三里、揉中脘、揉脾俞、揉肾俞各50 次,摇??肘30次,捏脊手法10遍,由龟尾直捏至大椎穴,手法由缓而疾,由轻而重,调整脏腑功能。
操作间隔:每日治疗1次,5天为1疗程。
主治:疳病气血两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