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栽培技术
细辛栽培技术
细辛是辽宁名贵的地道中药材,分布面广,产量多,质量好,畅销国内外。新宾县从1986年开始发展人工栽培细辛,现留存面积2万多公顷,经济效益高,是农民致富,中草药主栽品种之一。细辛以全草入药,味辛、性温。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疼的功能。主治风寒头疼、鼻渊、牙疼、痰饮咳嗽、风湿痹痛;近来又用于治疗鼻炎、喉炎、胃炎以及口腔糜烂等症,均有显著疗效。
一、细辛的生长习性
细辛是一喜阴性植物,多分部在山区腐殖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下,或生于密集的灌木丛间,山沟底部稍湿润的地方及林缘地带,所以形成一种喜湿、喜肥、喜阴、怕强光的特性,但在林下郁闭度过大则生长极为缓慢。实践证明只有透过“花达阴”或充足的散射光并加强水肥管理,才能使细辛速生高产。
二、细辛育苗技术
1.选地 细辛的场地选在林下或有阴棚设置的参后地、园田地均可。林地栽植应选在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以透光度适宜、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地块为佳。非林地栽培细辛最好选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为佳,透性差的黏土、砂性过大的漏风地以及低洼、过于干燥而土层浅的岗地均不适宜。
2.整地 林下栽培细辛,整地时先将底柴割净清除场外,再用耙子搂出石块等杂物,然后开始刨地。深度视土层深浅而定,不要刨出老板底,一般深5—20厘米即可。刨完头遍后再用耙子搂一遍,将草木根清出田外,搂平后再细刨一遍,将土中遗留的草木须根刨出,搂净搂平后即可做床。采用农田或园田地栽培细辛,要先把地翻一遍(深20—30厘米),打碎土块,每667平方米施猪粪2000—3000公斤,将粪肥翻入土中拌匀、搂平、整细,再进行做床。
3.做畦 细辛做畦方法简单易行,顺山坡或稍与山坡倾斜做畦,不要横山做畦,以防雨水冲刷。一般畦宽1.2米,高20厘米,长短可根据地形而定,一般10—30米为宜,过长不易整平,作业道宽0.8米。林下土质肥沃,一般不施基肥。
4.播种 细辛种子的特性是干籽不易出苗,采收后应趁鲜播种。否则将随着干放时间的延长,发芽能力逐渐降低。试验证明,鲜种子的发芽率可达96%,干放60天发芽率降为2%,如干放时间再长播后全不出苗。适时播种是提高发芽率和保证全苗的关键,采种后如土壤墒情好即可播种。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最迟不要超过7月末,否则影响长根。
播种分撒播、条播、穴播和整果播4种方法。撒播法是在畦面上做成3厘米左右深的畦槽,槽底刮平,再将拌5倍细砂的鲜种均匀撒在做成的畦槽内,再用过筛腐殖土覆盖2厘米厚,要求覆土均匀一致。撒播出苗均匀,每株有一定营养面积,有利于生长。但顶土能力弱,如遇土壤板结不易出苗,而且除草费工。适合在参后地及土质疏松肥沃的林下地播种。条播法是在畦面上按行距10厘米横开沟,沟深3厘米,每行播种120—150粒,种子间距1厘米左右,覆土2厘米。每帘约用种子250克。条播法适用于园田地育苗,种子较集中,易拱土出苗,便于松土除草,但产苗数量少。穴播法是在畦面上刨埯播种,行距9—12厘米,穴距6厘米,每穴播7—10粒种子,覆土2厘米,其用种量接近条播法。整果播法是在畦面上刨埯将整果播下,行距9—12厘米,埯距8—10厘米,播后覆土2厘米。整果播法浪费种子,每帘需种700克,每667平方米用种21公斤。穴播和整果播法,顶土能力强,适合较板结土壤,但出苗密集在一起影响生长,根易扭结在一起,不易移栽,一般不采用。播种后,畦面上覆盖一层枯枝落叶或稻草,以保持水分,防止畦面板结和雨水冲刷。
5.苗期管理 细辛播种后,当年只长根不出苗,翌年春天在4月初未出苗前,撤除覆盖物,使畦面通风透光,提高地温,促进出苗
上一篇:中药成分的环境因素 下一篇:2010年宜种中药材品种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丁甘仁:倡寒温经时统一 创近代中医教育
- 放风筝中的养生哲学
- 娱乐养生之放风筝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