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出处】《别录》
【拼音名】Gān Zhe
【别名】薯蔗(《南都赋》),干蔗(《南方草木状》),接肠草(《重庆堂随笔》),竿蔗(《随息居饮食谱》),糖梗(《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秋后采收,砍取地上部分。削去上部梢叶捆扎,置阴暗不通风处,保持水分。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秆直立,粗壮,坚实,高2~4米,径2~5厘米,绿色、淡黄或淡紫色,表面常被白粉。叶片阔而长,长0.5~1米,宽2.5~5厘米,两面粗糙,边缘粗糙或具小锐齿,中脉粗厚,白色,鞘口有毛。圆锥花序大,长40~80厘米,白色,生于秆顶,花序柄无毛;分枝纤细,长10~80厘米,节间无毛;小穗长3~4毫米,小穗柄无毛;基盘微小,被白色丝状长毛,毛长约为小穗的2倍;第一颖无毛,近纸质;第二颖约与第一颖等长;不孕小花中性;结实小花的外稃甚狭或缺;内稃小,披针形。春季抽穗。
【生境分布】广植于温带及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安徽、江西、浙扛、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份】
每lOO克可食部分中,含水分84克、蛋白质0.2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12克、钙8毫克、磷4毫克、铁1.3毫克。蔗汁中含多种氨基酸,有天门冬素、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正亮氨酸、赖氨酸、羟丁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酪氨酸、胱氨酸和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还含甲基延胡索酸、延胡索酸、琥珀酸、乌头酸、甘醇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等有机酸。乌头酸的含量在甘蔗茎的上部较高(0.835%),中部次之(0.205%)、下部较低(0.125%)。此外,在甘蔗茎的顶部(生长点)含维生素B1(236~563微克/lOO克,干重)、B2(110~330微克/lOO克,干重)、B6(10微克/lOO克,鲜品)。茎节中也含维生紊B6,以上部的嫩茎节中含量较多。茎中还含维生素C。
榨去汁的甘蔗渣中,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类(2.6克/2.6公斤),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甘蔗糖制造过程中提出的糖蜜内,也含这种多糖类0.55克/1.2公斤)。
甘蔗叶含维生素C、乌头酸等。叶蜡中,除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外,还含4α-甲基-24-亚甲基-γ-胆甾烯醇和α1-谷甾醇。
【性味】
甘,寒。
①《别录》:甘,平,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冷。
③《滇南本草图说》:气味甘,性微寒,无毒。
④《纲目》:甘涩,平,无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肺、大小肠。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消热,生津,下气,润燥。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并解酒毒。
①《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
②《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
③《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
④《日用本草》:止虚热烦渴,解酒毒。
⑤《滇南本草》: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
⑥《滇南本草图说》: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
⑦《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
⑧《随息居饮食谱》: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用法用量】内服:甘蔗汁,2~4两。外用: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之。
②《本草汇言》:多食久食,善发湿火,为痰、胀、呕、嗽之疾。
【附方】
①治发热口干,小便涩: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外台》)
②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甘蔗汁七升,生姜汁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固精益肾三功法 日常起居均可做
- 两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厕所整洁专项行动的通知》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