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皮
【出处】《纲目》
【拼音名】Mù Jǐn Pí
【别名】槿皮(《救急方》),川槿皮(《养生经验合集》)。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茎皮或根皮。4~5月,剥下茎皮或根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
木槿(《尔雅》),又名:舜(《诗经》),朝菌(《庄子》),椴、榇(《尔雅》),日及(《尔雅》郭璞注),藩篱草(《仁斋直指方》),槿树、平条树、白牡丹、清明篱、木桂花树、菜花树、篙沿树、金漆树、白布篱。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树皮灰褐色,无毛,嫩杖上有绒毛。叶互生;菱状卵形或卵形,长4~7厘米,宽2.5~5厘米,具有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叶基楔形,边缘具圆钝或尖锐的齿,主脉3条明显,两面均疏生星状毛,后变光滑;叶柄长1~2厘米,光滑或被有绒毛或星状毛。花单生于叶腋;小苞片6~7,线形,长约为花萼之半;萼片5裂,卵状披针形,有星状毛和细短软毛;花瓣5,淡红色、白色或紫色;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筒状;子房5室,花柱5裂,柱头头状。蒴果长椭圆形,先端具尖嘴,全体被绒毛。种子黑褐色,背部有长棕色毛。花期6~7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四川。
【性状】干燥的茎皮或根皮呈半圆筒或圆筒状,长15~25厘米,宽窄及厚薄多不一致,通常宽0.7~1厘米,厚约2毫米。外皮粗糙,土灰色,有纵向的皱纹及横向的小突起(皮孔);内表面淡黄绿色,现明显之丝状纤维。不易折断,体质轻泡。气弱,味淡。以条长、宽、厚、少碎块者为佳。
【炮制】洗净稍浸,润透,切段,晒干。
【性味】
甘苦,凉。
①《本草拾遗》:平,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
③《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
④《纲目》:甘,平,无毒。
⑤《南宁市药物志》:辛,平,有小毒。
【归经】
入大肠、肝、脾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阳明、太阳经。
②《会约医镜》:入心、肺、脾、胃四经。
⑧《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治肠风泻血,痢疾,脱肛,白带,疥癣,痔疮。
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次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②《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③《医林纂要》:补肺渗湿,去热,安心神,通利关节。治肺痈,肠痈,衄血,消渴,心烦不眠。
④《饮片新参》:治黄疸。
⑤《陕西中药志》:煎液可洗治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酒浸搽擦斌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②治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纂要奇方》)
③治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醋调,重汤炖如胶,敷之。(《王仲勉经验方》)。
④治牛皮癣:川槿皮一两,半夏五钱,大枫子仁十五个。上锉片,河、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取加轻粉一钱,任水中,以秃笔蘸涂疮上,覆以青衣,夏月治尤妙。但忌浴数日,水有臭涎更效。(《扶寿精方》)
⑤治牛皮癣癞:川槿皮一斤,勿见火,晒燥磨末,以好烧酒十斤,加榆面四两,浸七日为度,不时蘸酒搽擦。二、三十年者,搽一年断根。如无川槿,土槿亦可代之。(《养生经验合集》)
⑥治癣疮: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擦之)。(《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木槿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鲜木槿条4两洗净,切断,水煎2次,将滤液合并浓缩成100毫升。每日2次分服,连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77例,临床痊愈2例(1.13%),显效2S例(14.13%),好转72例(40.68%)。总有效率为55.94%。本品未见严重副作用,仅个别出现心烦,头闷、腹部膨胀等不适,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摘录】《*辞典》
本页关键字:木槿皮 肠风泻血 痢疾 脱肛 白带 疥癣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