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M --> 马鞭草

马鞭草

马鞭草用于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癥瘕,痈肿疮毒,牙疳。

【出处】《别录》

【拼音名】Mǎ Biān Cǎo

【别名】凤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靖蜒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7~10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疏生硬毛a叶对生;茎生叶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锯齿,两面均有硬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6~30厘米;花小,紫蓝色;花萼管状,长约2毫米,先端5浅裂,外面及顶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较上唇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长毛;雄蕊4,着生花冠筒内,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顶生,柱头2裂。蒴果长方形,成热时分裂为4个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分布全国各地。主产湖北、扛苏、广西、贵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根茎圆柱形,长1~2厘米,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的根及须根。茎四棱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具稀疏的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顶端具花穗,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巳成果穗,果实宿存灰绿色的萼片,萼片脱落后,则见灰黄色的4个小坚果。气微,味微苦。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

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无毒。

⑧《日华子本草,:味辛,凉,无毒。

④《本草图经》: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归经】

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癥瘕,痈肿疮毒,牙疳。

①《别录》:主下部匿疮。

②《本草拾遗》:主癥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④《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⑤《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⑥《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⑧《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⑨《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而胃气弱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贮藏】置干燥处。

【附方】

①治伤风感冒、流感:鲜马鞭草一两五钱,羌活五钱,青蒿一两。上药煎汤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鲜桔梗五钱。(《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卒大腹水病: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马鞭草  水肿  痢疾  疟疾  白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马鞭草        下一篇:芒果核

>> 返回中药词典M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