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
【出处】
出自《履巉岩本草》。
1.《本草纲目》: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叶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色。
2.华中虎耳草Saxifraga fortunei Hook.F.近本种,但无匍匐茎,花瓣有齿;分布于四川和湖北。全草治中耳炎,捣汁滴入耳中。
【拼音名】Hǔ ěr Cǎo
【英文名】Saxifraga
【别名】石荷叶、金线吊芙蓉、老虎耳、系系叶、天荷叶、金丝荷叶、丝棉吊梅、耳聋草、猪耳草、狮子草、金钱荷叶、金线莲、石丹药、佛耳草、丝丝草、蟹壳草、搽耳草、猫耳朵、耳朵草、红丝络、红线草、红线绳、水耳朵、月下红、金丝草、耳朵红、铜钱草、倒垂莲
【来源】
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S.sarmentos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但以花后采者为好。
【原形态】虎耳草 多年生小草本,冬不枯萎。根纤细;匍匐茎细长,紫红色,有时生出叶与不定根。叶基生,通常数片;叶柄长3-10cm;叶片肉质,圆形或肾形,直径4-6cm,有时较大,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有浅裂片和不规则细锯齿,上面绿色,常有白色斑纹,下面紫红色,两面被柔毛。花茎高达25cm,直立或稍倾斜,有分枝;圆锥状花序,轴与分枝、花梗被腺毛及绒毛;苞片披针形,被柔毛;萼片卵形,先端尖,向外伸展;花多数,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下方2瓣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1.5cm,宽2-3mm,上方3瓣较小,卵形,基部有黄色斑点;雄蕊10,花丝棒状,比萼片长约1倍,花药紫红色;子房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细小。蒴果卵圆形,先端2深裂,呈喙状。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4500m的林下、灌丛、草甸和阴湿岩石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栽培】
1.气候土壤:喜阴凉潮湿,土壤要求肥沃、湿润,以密茂多湿的林下和阴凉潮湿的坎壁上较好。
2.种植:用分株繁殖。四川地区在夏季选择须根发达、生长健壮的植株,高7-10cm,由匍匐枝长出的幼苗,拔起作为种苗。若是在林下栽培,要清除地面杂草和过密的灌木,按行、株距各约17cm开穴,浅栽地表,把须根压在土里。若是在阴湿的石坎或石壁上栽培,可把苗栽在石缝里,用湿润的腐殖质土把须根压紧,浇水。
3.田间管理:经常除草,拔去过大的苔藓植物。
【性状】
性状鉴别 全体被毛。单叶,基部丛生,叶柄长,密生长柔毛;叶片圆形至云肾形,肉质,宽4-9cm,边缘浅裂,疏生尖锐齿牙;下面紫赤色,无毛,密生小球形的细点。花白色,上面3瓣较小,卵形,有黄色斑点,下面2瓣较大,披针形,倒垂,形似虎耳。蒴果卵圆形。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有的壁孔明显,或具角质纹理;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8个。腺毛头部1-8个细胞;柄部有多列和单列两种,多列者长1300-5600μm,其上部单列向下逐渐增至7列;单列者1-4个细胞,长70-11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5-56μm。
【化学成份】虎耳草叶中含岩白菜素(bergenin),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素(querct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甲基延胡索酸(mesaconic acid)。茎含儿茶酚(catechol)。根含挥发油。此外从虎耳草中还分得熊果酚甙(arbu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槲皮素-5-O-葡萄糖甙(quercetin-5-O-β-D-glucoside),去甲岩白菜素(norbergenin),氨基酸,硝酸钾及氯化钾。其叶绿体中所含的酚酶能将顺式咖啡酸(cis-caffeic acid)氧化为相应的邻位醌,后者经自然氧化而生成马栗树皮素(esculetin)。
本页关键字:虎耳草 风热咳嗽 肺痈 吐血 风疹瘙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