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出处】
出自1.《本经》。
2.《别录》: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
3.陶弘景:甘遂,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
4.《唐本草》: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白皮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b
【拼音名】Gān Suí
【英文名】Gansui Root, Root of Gansui, Root of Kansui
【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快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
采收和储藏:春季开花前或秋季枯苗后挖掘根部,除去泥土,将根放入竹筐内,置流水河渠内,筐内放些碎瓦块或煤碴,用木棒搅拌,洗净外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原形态】甘遂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细长,弯曲,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状、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外表棕褐色。茎常从基部分枝,下部带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长2-9cm,宽4-10m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杯状聚伞花序顶生,伞梗5-9,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长1.5-2cm,宽8-9mm;每伞梗常再次分叉,细弱,长2-4cm;苞叶1对,三角状卵形,长5-9mm,全缘。总苞陀螺形,长约2mm,先端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白毛,腺体4,新月形,黄色,两端有角,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雄花8-13,每花具雄蕊1;雌花1,位于雄花中央,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近球形,无毛,灰褐色,长约2mm。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生于草坡、农田地埂、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根繁殖。种子繁殖:7月中、下旬播种,播前种子用冷水浸泡2-3d,拌以草木灰,穴播,按行株距25cm×15cm开穴,播种。条播,按行距2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人沟内,覆土、浇水。分很繁殖:3月前或秋季枯苗后结合收获,将大者入药,细小者作种用,根部一定要带有根茎的才能成活。按行株距25cm×15cm开穴栽种。栽种时要将茎露出土面,覆土后浇水。
田间管理 每年松土除草2-3次,松土时要注意切勿损伤根部;遇雨季要排除积水,干旱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追肥2-3次,前期施人粪尿,后期施过磷酸钙。待苗枯萎后施厩肥或堆肥。开花时摘除花蕾。
【性状】
性状鉴别 根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除去栓皮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栓皮残留;未去棕红色栓皮者,有明显纵槽纹和少数横长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辛,有刺激性。以肥大。类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残存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散有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的厚壁细胞,并有乳汁管。韧皮部宽阔,近形成层处筛管群较明显;有乳汁管。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至10余个相聚,放射状排列;射线宽2-10余列细胞,亦有少数乳汁管分布。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球形或半圆形,直径5-3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②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③厚壁细胞长方形、棱
本页关键字:甘遂 水肿 腹水 留饮结胸 癫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