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心草
【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Dēnɡ Xīn Cǎo
【别名】虎须草(崔豹《古今注》),赤须(《雷公炮炙论》),灯心(《圣济总录》),灯草(《珍珠囊》),碧玉草(《纲目》),水灯心(《分类草药性》),铁灯心(《天宝本草》),猪矢草、洋牌洞(《闽东本草》),灯芯草、虎酒草,曲屎草(《福建中草药》),老虎须(《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或全草。秋季采收。割取茎部晒干,或将茎皮纵向剖开,去皮取髓,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5~100厘米。根茎横走,具多数须根。茎圆筒状,直径1~2毫米,外具明显条纹,淡绿色。无茎生叶,基部具鞘状叶,长者呈淡赤褐色,短者呈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复聚伞花序,假侧生,由多数小花密聚成簇;花淡绿色,具短柄;花被6,2轮,裂片披针形,长2~2.5毫米,背面被柔毛,边缘膜质,纵脉2条;雄蕊3,较花被短;子房3室,花柱不明显,柱头3枚。蒴果卵状三棱形或椭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钝,淡黄褐色。种子多数,斜卵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湿地或沼泽边缘。分布全国各地。
【性状】
干燥的茎髓,呈细长圆柱形,一般长50~60厘米,亦有达1米以上者。表面乳白色至淡黄白色,粗糙,有细纵沟纹。用放大镜观察,可见表面有许多丝状物,相互交织成网,最外多呈短毛状。质轻软如海绵状,略有弹性,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白色。气微,味淡。以色白、条长、粗细均匀、有弹性者为佳。
产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四川所产灯心草,剥去外皮的称为灯心,未去皮的称为灯草。
【化学成份】茎髓含纤维、脂肪油、蛋白质等。茎含多糖类。
【炮制】灯心炭:取灯心草置锅内,上覆一口径略小的锅,贴以白纸,两锅交接处,用盐泥封固,不使泄气,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凉透取出。朱灯心:取剪好的灯心段,用水喷洒,使微湿润,放瓷罐内,加入朱砂细末,反复摇动至朱砂匀布为度。(每灯心10斤,用朱砂10两)
【性味】
甘淡,寒。
①《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②《医学启源》:气平,味甘。《主治秘诀》云:辛甘。
③《伤寒蕴要》:淡,平。
④《本草从新》:甘淡,微寒。
【归经】
入心、肺、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小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足太阳、默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
【功能主治】
清心降火,利尿通淋。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喉痹,创伤。
用于:1、热证小便水利、淋漓涩痛。2、心热烦躁、小儿夜啼、惊痫。此外本品外用吹喉,可治喉痹。
①《开宝本草》:主五淋。
②《医学启源》:通阴窍涩,利小水,除水肿闭,治五淋。《主治秘诀》云:泻肺。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急喉痹,小儿夜啼。
④《纲目》: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
⑤《分类草药性》:涂痔疮。
⑥《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安神,利水通淋。
⑦《西藏常用中草药》:清肺,降火,利尿。治心烦不寐。
⑧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喉炎及咳嗽。
⑨福建龙溪《实用中草药》:治小儿惊热,泌尿系炎症,疮疡,胬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分(鲜草单用,0.5~1两);或入丸、散。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吹喉。
【注意】
①《本草经疏》:虚寒者慎服。
②《本草从新》:中寒小便不禁者勿服。
③《本草求真》:气虚小便不禁者忌服。
【贮藏】置干燥处。
【附方】
①治五淋癃闭:灯心草一两,麦门冬、甘草各五钱。浓煎饮。(《方脉正宗》)
②治水肿:灯心草四两。水煎服。(《方脉正宗》)
③通利水道:灯心十斤(以米粉浆染,晒
本页关键字:灯心草 小便不利 湿热黄疸 虎须草 赤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过敏性鼻炎病因有不同,儿童家庭护理需慎重
- 三七养生需辩证 真伪三七要认清
- 枸杞保健效果好 三大不宜要记牢
- 补血圣药话阿胶 男女可服忌盲目
- 女性7大时期的保健方法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