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治高血压病验案

治高血压病验案

高血压病人常以头痛、头晕为第一主诉。因此高血压病可纳入中医头痛、头晕范畴。高血压病是慢性病、多发病,中医治疗过程中,在邪气逐步消退以后,要逐步转入治本,而且要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以期减少复发,这是中医治疗此病的特色。

病例一

黄某,女,59岁。2016年9月6日诊。患者近五天来常头晕,时有微痛,耳鸣,多梦易醒,胸闷,口苦口干,胃纳差,腹微胀,大便结,四天未排。现颧、唇红,舌红无苔,舌有瘀点,舌边有瘀斑,脉弦滑,血压300/18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T波倒置。彩色B超示:左心房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诊为高血压病。

处方 羚羊角6克,珍珠母末50克,牡蛎末50克,代赭末50克,生地20克,玄参20克,白芍20克,杭菊花15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田七12克,丹皮15克,龟板末50克,怀牛膝20克,泽泻20克,西洋参12克(与羚羊角另炖),大黄12克(后下,仅在第1剂中用),天冬15克,麦冬15克。4剂。每天煎服2剂,每剂煎2次,煎得药液和羚羊角、西洋参炖液混合,分2次温服。3小时服1次,嘱随时报告病情。

二诊 患者诉服药后当天患者头晕头减轻,血压250/150毫米汞柱。傍晚病者头晕痛明显减轻,大便泻2次,血压200/140毫米汞柱。第二天上午9时病者头晕痛基本消失,昨晚安睡,其他症状也减轻,血压165/105毫米汞柱。下午5时病者自觉身体自如,血压145/90毫米汞柱。病者现头部无晕痛,耳鸣消失,颧部、唇舌红消退,口干口苦消失,无胸闷,睡眠、饮食、二便正常。血压135/85毫米汞柱,脉弦。上方去羚羊角,用水牛角末50克代之。6剂。按上方煎服法每天煎服1剂。

三诊 患者自觉身体已恢复正常。血压130/80毫米汞柱。处方:熟地15克,水牛角末、珍珠母末、龟板末各30克,玄参、麦冬、丹参、丹皮、田七、白芍、杭菊花、南沙参各1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14剂。日煎服1剂。

四诊 患者自觉身体正常,舌尖边瘀点瘀斑色泽转淡,血压125/75毫米汞柱,处方:熟地12克,白芍、玄参、麦冬、丹参、丹皮、田七各10克,龟板末、旱莲草、女贞子各15克,太子参黄芪各20克,五味子8克。10剂。2天服1剂。

20天后告知身体正常,血压正常。嘱上方每2天服1剂,服10剂,巩固疗效。

本例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高血压。以养阴潜阳、凉血息风为总治则。方中重用羚羊角,此药清热凉血、息风安神,对于阳热上炎、扰乱元神之府之证,疗效甚佳,病情明显减退后以水牛角代之。方中以生地、玄参、白芍、天冬补阴治本。用珍珠母、牡蛎、代赭石、龟板重镇潜阳。杭菊花、葛根清热安脑。丹皮、丹参、田七凉血化瘀止痛。怀牛膝益肝肾而引血下行。泽泻、大黄通二便引阳热下行。症状消退,血压正常后,以滋肝肾养心、益气活血通脉巩固疗效。

病例二

王某,男,69岁。2016年9月6日诊。患者近一周来头晕如裹,全身乏力不想活动,痰多、色白、胃饱胀不适、常呃逆、胃纳差、口淡、食不知味、大便溏。现面色白光白,舌尖有瘀点,苔白腻,脉弦缓。血压168/95毫米汞柱。

处方 法半夏12克,白术12克,天麻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麦芽15克,川芎8克,田七12克,白芍15克,蔓荆子12克,党参20克,黄芪15克,沉香末5克(冲服),代赭石20克。3剂。日煎服1剂,每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

二诊 头晕乏力减轻,呃逆少,胃纳稍增,大便日1次,条状,血压145/95毫米汞柱。上方服4剂。

三诊 无头晕,痰较少,胃部舒适,胃纳恢复正常。血压135/85毫米汞柱。效不更方,服7剂。

四诊 头不晕,痰少清稀,体力、胃纳复原。面色正常,苔薄白、脉缓。血压125/75毫米汞柱。上方去蔓荆子。7剂。2天服1剂,半个月后告知痊愈。

本例为风、痰、湿、瘀扰乱元神之府所致。脾主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全身乏力,不想运动,胃纳差、便溏,为脾虚所致。脾虚生痰湿上扰,头晕如裹。治宜健脾祛湿、化痰息风。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医学心悟》《脾胃论》均载有此方,方药同中有异。上方是二书中之方融合化裁为用。

病例三

吴某,男,65岁。2016年8月12日诊。患者诉昨天傍晚头痛如欲裂,彻夜未眠。现胸胁胀痛、烦躁、口苦口干、腹胀、大便两天未排、眼赤、面部红赤、唇红、舌红尖有瘀点、苔黄厚腻、口臭、痰黄质黏、两耳胀痛、听力下降、小便赤、脉弦滑数。血压:185/105毫米汞柱。

处方 羚羊角5克(另炖),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石膏末50克,知母10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赤芍12克,杭菊花15克,葛根15克,泽泻20克,麦冬15克,天竺黄12克,大黄12克(首剂后下,2、3剂同煎)。3剂。每日水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与羚羊角混合,分2次温服。

二诊 头痛基本消失,但晕重,面色、唇舌红已退,失眠正常,两耳胀痛减轻,听力改善,眼赤、口苦口干已退,胸胁闷痛消失,二便正常,苔薄黄,脉弦滑。血压135/90毫米汞柱。上方去石膏、知母、大黄,羚羊角改为水牛角50克。4剂。

三诊 头微晕、痰稀白、两耳听力正常、胸胁无症状、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弦。血压135/80毫米汞柱。处方:夏枯草20克,黄芩10克,葛根15克,天麻12克,杭菊花15克,生地12克,白芍15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泽泻10克,丹参12克,田七12克。7剂。每日煎服1剂。

四诊 以前症状基本消失,有点体乏,食欲尚未复原。脉弦缓。血压120/75毫米汞柱。上方去黄芩,加西洋参10克(另炖),黄芪15克,麦芽15克,山楂15克。4剂。每日煎服1剂。

五诊 自诉身体康复,血压正常。处方:熟地15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麦冬10克,丹参12克,田七12克,北沙参10克,黄芪12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5克。7剂。每日煎服1剂。后告知身体康复。

本例为肝火上炎,风火痰互结,扰乱元神之府。出现的症状,一派肝经郁热,因而头痛欲裂。治则应清肝降火、养阴凉血、化痰息风。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降火之法,通利二便最灵。肝火诸症退后,还应益阴柔肝、凉血化瘀治本。

病例四

吴某,女,67岁。2017年3月7日诊。患者面色晦暗,自诉近十天来头顶常晕痛、记忆力减退、睡眠少、体乏、胸闷短气、胃纳减少、怕冷、四肢末端常痹痛、舌尖边有许多瘀点瘀斑、苔薄白、口淡、脉细、血压150/95毫米汞柱。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脑动脉硬化,血流减慢。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二尖瓣关闭不全。

处方 黄芪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当归15克,丹参12克,田七12克,川芎12克,天麻15克,藁本12克,熟地12克,远志10克,茯神12克,桂枝8克,白芍12克,葛根15克,五味子10克(打碎),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4剂。每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

二诊 头顶晕痛明显减轻,睡眠饮食改善、四肢痹痛减轻。血压135/85毫米汞柱。效不更方,7剂。

三诊 头顶晕痛基本消失,睡眠饮食正常。全身体力改善、四肢不痹痛、脉细缓。血压125/75毫米汞柱。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田七12克,炙甘草15克,桂枝8克,川芎10克,天麻12克,白芍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7剂。每日煎服1剂。

四诊 诉身体基本正常,舌上瘀点瘀斑色泽淡、面色正常、全身活动自如。血压120/75毫米汞柱。上方2天服1剂。7剂。半个月后告知身体痊愈。

本例为气虚血瘀,寒滞脉络之头痛、高血压。治则益气活血、温通血脉。巅顶之痛,藁本甚效。在方中加葛根,借以升阳,载药上头部,此药药理学研究报告有改善脑部循环和侧支循环作用。处方以益气活血通脉汤合葛菊芎麻汤加甘麦大枣汤。方义体现多年来总结提出的“老年脑病心脑同治”之宝贵理论。

讨论

高血压病人常以头痛、头晕为第一主诉。因此高血压病可纳入中医头痛、头晕范畴。现在患高血压的病人很多,而且年龄逐步年轻化。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和肾病的元凶,防治高血压是现今保护健康的议题。高血压病是慢性病、多发病,中医治疗过程中,在邪气逐步消退以后,要逐步转入治本,而且要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以期减少复发,这是中医治疗此病的特色。

本页关键字: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验案  头痛  头晕  中医头痛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银柴退热汤对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明显        下一篇:少阴三急下的意义和应用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