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麦汤治肺虚兼痰之咳喘
张锡纯原解
参麦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阴虚劳热方中,主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方药由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炒牛蒡子三钱、炒苏子二钱、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组成。张锡纯解析说:“人参为补肺之主药,而有肺热还伤肺之虞,有麦冬以佐之,则转能退热。麦冬为润肺之要品,而有咳嗽忌用之说,有半夏以佐之,则转能止嗽。山药其收涩也能助人参以补气,其黏润也能助麦冬以滋液。虽多服久服,或有壅滞,而牛蒡子之滑利,实又可以相济。且牛蒡子能降肺气之逆,半夏能降胃气、冲气之逆,苏子与人参同用,又能降逆气之因虚而逆,平其逆气,则喘与嗽不治自愈矣。用白芍者,因肝为肺之对宫,肺金虚损,不能清肃下行以镇肝木,则肝火恒恣横而上逆,故加芍药以敛戢其火。且芍药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即功近人参,而又为补肺之品也。”由上分析可知,张锡纯创参麦汤为补肺养阴、止嗽定喘而设。
陈宝贵心解
参麦汤由人参、山药、麦冬、白芍、半夏、牛蒡子、炒苏子、甘草八味组成,具益气养阴、止咳化痰、降肺定喘之功,常用来治疗气阴亏虚型咳喘证伴有痰者。上方以人参、山药、麦冬、白芍益气养阴,以半夏、苏子、牛蒡子止咳化痰定喘,以甘草调和诸药。其中麦冬、白芍得半夏而不滋腻,而白芍酸甘,又可收敛耗散之气阴。全方动静结合、上下同调、配伍严谨,疗效卓著。参麦汤主治相关脏腑主要涉及心、脾、肺三脏,但以肺脏为主。因方中有人参、麦冬、白芍,与生脉饮方药相似(味酸收敛,功用与五味子相近),故又有生脉之力。现临床多用于肺结核后期,气阴两伤伴咳喘有痰者。方中有炒牛蒡子一药,张锡纯在肺病常用,谓其“炒用则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有止嗽定喘之功”。此药生用有发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之功,因其性寒滑利,故肺阳不足或脾虚便溏者慎用。西医疾病如各种慢性肺病、冠心病等属气阴两虚兼有肺虚有痰、咳嗽气喘症状者,皆可随症加减用之。加减法:气虚甚者,加重人参之量,酌加黄芪;阴虚甚者,加重麦冬之量,酌加沙参、玄参、天花粉、百合、陈皮(防滋阴药碍胃);咳喘痰多者,酌加葶苈子、款冬花、紫菀、川贝;肺阳虚者,酌加干姜、桂枝;兼外感,属风寒者,酌加麻黄、桂枝、苏叶;属风热者,酌加银花、桑叶、菊花、连翘;兼肾虚者,酌加枸杞子、山萸肉、熟地、胡桃肉、蛤蚧等。
典型医案
李某,女,73岁,2013年7月3日初诊。
肺结核病史30余年,基本控制尚可。几天前感冒发热,经治疗后发热已愈,但仍有咳嗽气短,咳痰等症状,故来诊。现症:咳嗽少痰,痰黄白,心悸气短,纳差,消瘦,舌红,苔少而薄黄,脉细稍数。中医诊为:肺痨。辨证:心脾两虚,肺阴不足,失其宣降。治法:养心健脾,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处方:红参10克,山药15克,生白术10克,半夏10克,麦冬15克,苏子10克,白芍15克,鸡内金1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6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2013年7月10日):心悸气短见好,纳差改善,仍咳嗽有痰。上方加浙贝10克,又取7剂。
三诊(2013年7月17日):已无咳嗽咳痰,纳食渐增,大动后可见心悸气短。宜养心益肺和胃为法善其后。
处方:红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山药15克,生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枳壳10克,玄参10克,砂仁6克,甘草10克。服药30剂后,体力纳食渐增,基本痊愈。
按:多年痨病,久之耗气伤阴,致使心悸气短,消瘦纳差。加之外感,虽经治疗,但余邪未清,使痰阻肺窍,肺失宣降,故而见咳嗽少痰。舌红,苔少而薄黄,脉细稍数为肺阴虚兼有热象。治疗当以养心健脾、养阴润肺、止咳化痰为法。方可用参麦汤加减。方中用红参、山药、生白术养心健脾;麦冬、五味子、玄参、白芍养阴润肺;半夏、苏子、浙贝止咳化痰;鸡内金健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方药对证,故一二诊见效明显。三诊则用养心益肺和胃之法善其后,收效满意。
本页关键字:参麦汤 肺虚兼痰 咳喘 张锡纯 陈宝贵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反复尿路感染治验 下一篇:苓桂术甘汤治疗胃下垂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健康大讲堂2017年3月29日:北京宣武医院副院长吴英锋谈“老烂腿”
- 桃花不仅象征爱情 更是一味良药
- 赠画治病好神奇
- 春天养生吃枸杞 助人阳气生发
- 中医教你祛体湿
- 辣香花豌豆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