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经筋释义十论

经筋释义十论

《灵枢·经筋》首次见有“经筋”概念提出,后世医家对经筋发挥多宗此论。

经筋概念的本源性

经筋概念何解?“经”,主要有三种见解,一是指十二经脉,二是指虚词,三是指编织,如织物的纵线;“筋”,较为公认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指肌腱,二是指整个软组织。那么,经筋概念的本源性意义如何?

【释义】“经筋”之“筋”,其概念及理论阐释,《内经》全书散见,几见各篇。如《素问·痿论》言:“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筋是“五体”之一,主要结聚于关节骨骼部,为肝所主。因此,《内经》中“筋”,分布有位,意义广泛,所属专主,功能特定。

然而,《灵枢·经筋》首次见有“经筋”概念提出,后世医家对经筋发挥多宗此论。在本文中,“经”“筋”联用,仅见本篇,并成专词,渐以俗成,历代沿用。很多学者认为,经筋本意等同于“筋”,仅是强调了从经脉角度对筋的分类与概括。

《灵枢·经筋》认为,十二经筋是有形有状有功能的类似条索状的组织组成,与十二经脉的其他部分一起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十二经脉气血输布于筋骨肌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经脉的筋肉关节体系,是十二经脉外属部分。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筋”的解释是:“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说明“筋”既是指肌腱,又包含肌肉、韧带等在内的附着在骨骼与关节周围的组织,即可谓是人体软组织的总称。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经筋”的解释是:“经,织也;从糸,坙声。”其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人体中“筋”的走向也多纵向,所以用“经”总结筋的分布。

经筋与十二经脉关系主要包括:功能活动有赖于十二经脉气血濡养调节;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相应;形质上体现十二经脉对肢节的联系;使十二经脉在身体结构上的联络更趋稳定、完整、有机、柔韧、动态等。

经筋分布的多维性

如何认识经筋的分布?经筋分布是否为纵线?如何认识经筋在分布过程中的结、聚、散、络现象?经筋分布所过是一维还是多维?

【释义】对于经筋的分布,张景岳《类经》所说:“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连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此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其分布路线,大致与十二经脉路线相同,遍及人体的前、后、左、右和头、面、四肢。十二经筋主要分布于人体体表与四肢,多结于关节部分。

《内经》描述经筋循行分布以经脉为纲纪,其无脏腑属络关系。即十二经筋把人体筋膜系统归类成十二部分,每一经筋,根据其循行路线、联系部位及其方向,分别有不同的命名,如沿本条经筋纵行循行路线分布的部分称之为“直行者”;把未沿本条经筋纵行循行路线分布的部分,但与本条经筋联系密切的部分称之为“邪(斜)行、支者、别者、邪(斜)外”等。

《灵枢·经筋》对于经筋循行起止有详尽描述,经筋的循行分布以经脉路线为基础,每条经脉的经筋,其体表循行分布与同名经脉的循行分布基本一致,遵循经脉分布的特点。张介宾总结说:“凡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但是,经筋循行既与经脉循行有关,但又不完全受经脉制约,其循行范围较之同名经脉亦有其不及或所过。

经筋循行于体表,通过有规律的密集分布,强而有力的联结与联系,使肢体呈现藤攀状、网络状、层次状、框架状、编笼状的结构,无论上下肢,还是在躯干,基本将肢体网织成一个立体结构。特别是在关节部位,其纵、横、竖,前、后、侧,点、线、面,呈现出经筋的三维立体构织,以利于经络气血通过经筋渗灌与濡养肢体,从而维持肢体结构稳定及肢体灵活运动等,此也补充了十二经脉未能到达之处。

各经筋在循行中还在踝、腘、膝、股、膊、腕、肘、臂、腋、肩、颈等关节或骨骼处结聚。特别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器,并能总络诸筋。诸经筋的结聚处、止点处,其实就是以肌腱等组织为主组成的较大条状、束状、片状、爪状结构,从纵、横、面、层角度来看,也是局部的多维结构。有研究认为,经筋的止点,不能用“点”概念来概括,因不少止点呈条束、片状,如足太阴经筋“其内者着于脊”,附着于脊柱上,呈条束状。

经筋分布多维性结构,也决定了后世经筋诊治理论的丰富与诊治手段的多样性。

经筋循行的向心性

经筋循行方向为何呈向心性而未成双向性或呈经次相传性?这种向心性是否影响经气流注并对肢体运动有所影响?

【释义】十二经筋中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侧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部)。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颧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阴部)。也就是说,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结于关节,终于头身,呈向心性的循行汇聚。

经筋的这种向心性循行模式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显示十二经筋有别于十二经脉“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二是表明十二经筋单向循行显示其有别于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与以次相传;三是强调十二经筋“各有定位”,要用标本与根结理论解释与指导应用;四是突出经筋的这种向心性分布特性,提示经筋接受十二经脉气血渗灌的先后有序性,在病理方面有轻重缓急性,并为临床提示十二经筋病情的主次性与标本根结兼顾,以及对经筋治疗方法有理论性的指导作用。

?经筋联系的特定性

根据经筋循行与分布,特别是结、聚、交、合的特点,体现经筋怎样的特定联系性?这种联系性的意义何在?

【释义】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手足阴阳经筋主要循行于体表,部分经筋内行于胸腹廓中,不入于五脏六腑。这种最主要的特定联系,意在显示与说明不要完全应用脏腑理论或经脉气血流注理论解释十二经筋的生理与病理。

手足三阳经筋与手足三阴经筋之间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这种联系的特殊性,意在显示与说明经筋病生理与病理之间没有像十二经脉生理与病理那样的表里经之间的相互传变或逆经与顺经传变

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途中在人体某些特定部位通过不断结、聚、交、合等,使经筋间发生相互联系,表明这种联系疏密有致,因用而设,因形而构,因动而异,因部而变。

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呈现出“以筋会于节”的特定联系特性。如手六经筋在腕、肘、肩等部位,足六经筋在踝、膝、踵、髀等部位,都是经筋重点会结之处,以保证四肢各关节稳定与保持运动等功能。

在某些特殊部位,有十二经筋的集中结聚分布,而且是多条经筋结聚于同一部位。如足三阳、手阳明之筋皆结于頄(面颧部);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生殖器);手三阴之筋结合于贲(胸膈部);手三阳之筋结于角(侧头部),这既是对标、结理论的经筋形质化的体现,也说明这些部位的重要性。

十二经筋间通过循行过程中的相交、相合显示经筋间交合的特定联系。如足阳明之筋“合少阳”“上合于太阳”,足少阴之筋“并足太阴之筋”“与太阳之筋合”,手少阳之筋“合手太阳”以及手少阴之筋“交太阴”等。通过相交、相合,说明经筋之间彼此有相互协调、沟通、联络、整合、强化、固定等作用。

?经筋功能的多元性

十二经筋有何生理功能?其通过“筋之力”而体现的运动功能,还是有其他多重功能?经筋功能是否呈多元性?

【释义】筋的形态与分布,决定了经筋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经筋分类不同,功能属性有别。手足三阳行于外,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其筋多柔。而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会也。”根据筋肉形态和功能之别,又有大筋、小筋、膜筋等区别,如大筋附于骨属,维筋维系柔筋,缓筋为腹内柔筋,而普筋乃脊内之筋,在肠胃之后。

因此,经筋包含了维系形态、利于运动等方面的作用,显现其功能多元化。第一,联络四肢百骸,以维络周身组织,固定保护内脏。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得周身百骸相互联结,使躯体各部保持一定的位置,从而使人体固定有形,体态正常;同时,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遍于全身,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足太阴经筋分布于胸腔、腹腔,并附着于脊,对于位于体内脏腑,有保持固定位置的作用。第二,主束骨而利机关,以司关节运动。经筋共司关节运动通过三个环节实现。一是通过“束骨”。经筋通过束骨,相对稳定骨关节以约束骨骼活动度。二是通过筋的强而有力的连属。骨与骨的连接就是关节,经筋附着于活动度相对较大的四肢骨骼关节,以主其各种运动。肢体的内收外展、躯干的屈伸仰俯,活动有度,这个“度”是由筋来维系与完成。三是十二经筋“利机关”。经筋“皆属于节”,并且可以“利机关”,以利司关节各种运动完成。肢体旋转、伸展、行进等,要依靠经筋的筋肉牵拉,故肌肉收缩是关节活动的动力与保障。十二经筋集结了肌肉、筋腱、筋膜、系膜等多种组织的功能。第三,筋之不同状况,以反映脏腑功能及病候。人体内脏功能的盛衰,常由经筋运动功能强弱而表现出来。经筋是否易于损伤,修复时间与程度之快慢,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强弱。例如经筋功能下降,关节易于劳损,且难于修复。经筋循行通路病痛,或关节疼痛,既可观察经筋受损情况,还可反映内脏功能强弱。

经筋实质的多解性

经筋的实质是什么?借助现代解剖学、神经学、组织学、影像学等,能否探索经筋的实质?现有的各种研究结果,能否代表经筋的实质?

【释义】自经筋理论诞生以来,历代就有较多关于经筋实质的探索研究。总体来说,目前关于经筋实质的研究,主要是以解剖学方法,通过与解剖分类比拟对照的方法为主。现阶段的经筋实质研究,尚未能达成共识。归结起来,目前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类:

神经专属说 此说认为经筋实质是神经组织。

软组织所属说 中医有关教材及一些学者认为,经筋相当于解剖学中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如《中医筋伤学》教材中认为“筋”主要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等软组织。

运动力学说 薛立功教授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倾向于从运动力学角度阐释十二经筋是身体的12条力线及其相关结构。

筋膜系统说 原氏等提出,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以干细胞为核心,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独立功能系统,即筋膜系统。

多组织相关说 此说把经筋与多种组织相联系,王氏认为经筋是肌肉(主要是肌腱和韧带)以及周围神经。

筋膜与膜原说 吴氏等则在对经筋与膜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中医的“筋”与“膜”共同构成了全身的筋膜支架,“经筋”“膜原”与全身筋膜支架,在结构上存在共性。

各家对于经筋的探索,都对经筋实质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不同的结果与认识,都在一定层面上揭示了经筋的科学原理。值得肯定的是,经筋有形有质,有解剖学依据,局部有位,全身有征,涉及广泛。尽管有单一组织的所属论,但多数还是认为是多组织、多结构、多系统、多机制的共同参与,完成了经筋的功能。这种研究展示了中医的整体论及其与经络相关的系统论。

经筋致病的多因性

经筋病,从现代临床所属科别来讲,主要属于骨伤科、软组织科、疼痛科、运动医学科等。那么,经筋病的病因主要是什么?是单一病因,还是多重病因?

【释义】经筋病的病因主要有:风邪留滞,有伤经筋;寒主收引,挛急疼痛;热邪偏盛,经筋弛纵;燥邪伤筋,筋失濡润;湿邪浸淫,经筋壅滞;饮食偏嗜,有碍筋润;七情所伤,经筋郁滞;过劳所伤,筋失所养。

筋病以肢体疼痛和功能失用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筋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呈现多重性的特点。临床所见经筋病,也多为多种病因之结合,较难说是单病因之咎。此外,筋病的发生与人体骨骼关节的形状和力学结构也有关。临床要察筋特点,“审筋求因”“辨证求因”。

经筋病候的错杂性

经筋病候在传统文献记载基础上,现代有何新的认识?这些新认识是对经筋病候的深化、补充还是局限与偏识?激痛点、肌筋膜链等涉及经筋病候与病灶点的西医新观点,是否会替代传统的经筋理论与诊查方法?经筋病候呈现的是否为错杂性特点?

【释义】经筋基本病候是疼痛与运动失常 经筋病候的主要表现是筋急、筋纵与运动异常。从临床来看,经筋各种病候多是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筋肉、关节等疾患,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

经筋病病邪不同,症状有别 临床所见,经筋病候因受邪不同,症候有别。《素问·痹论》言:“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因寒拘急,因热弛纵。其次,在致病因素相同的时候,由于受邪经筋及其部位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筋结处病痛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症状 沈氏研究认为,《灵枢·经筋》记载的经筋主要病候,发病部位多为所结之处即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容易被卡压的部位,主要症状为麻木、痉挛、疼痛、弛缓无力等神经肌肉症状。这种把神经肌肉症状与经筋病候相联系与归纳的方法,对于经筋病候分析与掌握有一定的意义。

筋膜炎涉及经筋病候主要病机 原氏等认为,筋痹临床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屈伸,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筋膜炎等病,其所总结的筋病主要为筋痹、筋痿、挛急、瘛疭、痉病等证型。筋痿是以肢体挛急,屈不能伸,渐至痿弱不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即现代医学中重症肌无力、阳痿等病。

病灶点是经筋病候主要反应之处 经筋为病与筋结病灶点有密切关系。中医的各个学科,如骨伤科、外科针灸科、康复科、脑病科、风湿科,几乎都涉及筋结病灶点等。人体的各个关节都可有筋结疼痛。筋结点多是人体脏腑经脉病变反应的部位所在。筋结或结筋点,多位于关节的周围,易损易伤易劳易病。现今人们对此多予以关注,这是因为:其一,在理论与传统经验上,《灵枢·经筋》提出了经筋病“以痛为腧”的理论与诊治原则;其二,解剖学及病候学得以验证;其三,西医学提出了激痛点、扳机点、痛敏点、敏化点、肌筋膜链等概念,与筋结病灶点有相关之处;其四,近年来大量影像与肌肉超声等相关研究证实,其生理病理方面有确切依据。但是,激痛点、肌筋膜链等,与筋结点、病灶点有重合之处,但不完全相同。

激痛点、肌筋膜链等认识拓展经筋研究 经筋病候研究,结合西医的激痛点、肌筋膜链等学说及软组织学说研究,将会使对经筋病候、病灶点、反应点、特异性体征的认识以及诊治理论、方法、经验更全面,也富有现代医学内涵,并增加对经筋科学机制的研究。

经筋疗法的丰富性

什么是经筋疗法?经筋疗法有几种主流疗法?如何看待经筋疗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释义】经筋疗法是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各种疗法的总称 经筋疗法包括很广,临床一切基于传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能用于疾病诊治与保健养生的所有方法,皆属于经筋疗法范畴。例如,针刺类包括毫针、芒针、火针、电热针、长圆针、银质针、杵针、铍针、刃针、浮针、筋针、圆利针、小针刀等;钩活术类;推拿按摩类;罐法类;刮痧、外敷药物等外治类等等。这些都属于经筋疗法的基本方法。因此,目前还未形成一种或多种能代表经筋主流的疗法。这种针具多样化、手法特色化、操作个性化、治疗普及化的态势,正是体现了经筋疗法的蓬勃发展与丰富多彩,象征着经筋疗法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与旺盛的生命力,也表明经筋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经筋疗法含有针具或药物、手法应用、理论指导等要素 经筋疗法呈现多种方法杂合、以痛为腧、安全有效、理论严密等特点。其中所适应的病种,都是临床常见病与普适病种,且能显示较好的疗效。

目前,各地还逐渐形成了多种经筋疗法的流派。一些较有影响的经筋针具的推出与疗法的涌现,如长圆针、银质针、杵针、铍针、刃针、浮针、筋针、圆利针等的应用渐成气候,并进而朝流派方向发展,一批学者与专业人才正在成长,为经筋的传承、推广与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筋研究的前瞻性

经筋未来如何发展?经筋疗法如何不断丰富及推进应用?怎样进行经筋的机制研究?

【释义】十二经筋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经筋理论问世与应用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经过不懈努力,代有传承,渐有发挥,使经筋理论与经筋疗法不断丰富,为针灸学的发展及大众健康做出了贡献。随着现代科学、医学及实验研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经筋理论与应用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并预测经筋在以下几方面得以推进:

经筋理论不断完善 在现有经筋理论的基础上,加快经筋现代理论研究步伐,以科学的语言、解剖学依据、中医理论指导,在针灸学总体架构下,构建经筋自身的理论新框架。

经筋机制不断揭示 相对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针灸学的发展,经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要大力研究经筋与中医学、针灸学、现代解剖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研究与经筋密切相关的肌肉、骨腱、筋膜、肌筋膜链、骨膜、韧带、神经、结缔组织等组织形态之间的关系,应用形态、生理、生物、分子、病理等手段以及肌骨超声、影像学等技术探索经筋功能,以独特的视野与思维,以临床应用为核心,研究经筋病生理病理机制,逐渐为揭示经筋的实质而努力。

经筋疗法不断丰富 在目前崇尚实用技术形势与要求下,不断研究经筋新针具、新诊法、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丰富经筋实用新疗法,提高经筋病临床诊治技术和疗效,并推进经筋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促进经筋疗法临床规范化进程。成立相关协作组、研究团队,开展临床经筋学的研究,尤其是借助现代研究手段研究经筋疗法,使之既有实用价值与临床疗效,又有临床机理的阐明与揭示。同时,还要丰富与扩大经筋治疗病种与诊治疑难疾病的方法。将目前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如激发点、痛敏点、病灶点等结合研究,寻找规律,力争在经筋框架与理论层次予以阐释和应用有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使经筋疗法更具传统理论指导下的时代特色。

经筋标准不断规范 目前临床仅经筋诊治针具不下数十种之多。如何在经筋临床的基础上,开展针具优化及适应病种研究等,还需解决。而现今经筋诊治还缺乏相应的临床规范,今后要分期分批设立经筋诊治操作的针具规范、疗效评价标准的课题,加强经筋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并通过相关经筋标准的设立,更好地使经筋理论与疗法走向国际。

本页关键字:经筋释义  后世医家  说文解字  经筋疗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清源固本调心 治疗甲状腺疾病        下一篇: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