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的处方法则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我们讲的理法方药,实际上就是辨证施治的过程。理就是辨证,通过辨证,确定病位、病性、病情、病因、病机。辨现证很重要,病证里的重点是辨现证,就是当前是一个什么情况,辨当前的证。通过辨证得到一个证型,依据证型确定相应的治法,即“法随证立”。治法确定后,依法选药组方,即“方从法出”。
一个好的医生,我看就是两条,第一就是辨证准确,第二就是处方严谨。辨证要很准确,一个医生要辨证准确,要有相当多的经验,而且要理论娴熟。我强调用中医思维、理论辨证,不能中药西用,也不能按中医辨证,用西医的方法治疗。中医治病是治人,同样的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处方,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区别。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不同,虽然都是一个证、一个法,处方用药也不尽相同。
确定证型、治法后,最关键的就是处方,处方就是用药。处方法则,涉及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就是处方法则。方中的君臣佐使地位的确定,是以药力为核心的,药力不同,它在方中的地位也不同。
君药
君药是处方中主要的药物,起主要作用。君药对病证来说是针对主证的,主证定下来,选的君药在方里药力最大,起主要作用。“主病之谓君”不错,是正确的,是必须尊崇的。在主病之谓君的前提下,应加上“力大者为君”,只有药力大才能起主要作用,针对这个病的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如果用错了,就治不好这个病。想让它做君药,必须让它药力最大,让它起主要的作用。
君药对于方中其他药物来说,起支配作用,统率方中其它药物,其它药物都是为君药服务的。君药起主要治疗作用,其他药物都得辅助君药,要选臣药,臣药一定要服从君药。君药药力最大,力大者为君。如何判定药力的大小,我们提出一个药力判断公式,即药力=药性+药量+配伍。
清楚了药性,还要看药量。药量是标识药力的,处方得有药量,没有药量没法调药,没有药量确定不了药力大小,分不清君臣佐使。一般来说,在两个药的药性基本相等的前提下,药量大,药力就大。药方必须得有药量,没药量不叫方。一般的君药药量大,药量大药力就大。
臣药
臣药的药力一定比君药小,“不可令臣过于君”,比君药药力大,它就是君药了。臣药帮助君药起治疗作用。中药都有偏性,用药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这就叫治病,以偏治偏。要充分运用它的优越性,同时降低或者是减轻不良作用。用臣药帮助君药,如果臣药与君药药性相同,这就叫正面帮助。另一种情况,臣药与君药药性不同,配伍后能加强君药的作用,这是从侧面帮助。臣药还可以直接治疗兼证。从药力上看,臣药药力一定比君药小,比君药小才是臣药,是臣药才能服从君药的指挥,帮助君药。
佐药
佐药药力小于臣药。佐药能治疗兼证,兼证也叫次证,次证也分轻重。次证重,药力就大一点,次证轻,药力就小一点,要针锋相对,恰到好处。佐药能帮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佐药对君药、臣药也可以起制约作用,可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反佐药,是指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即相反相成。特别是病情严重时,比如亡阳证,要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回阳救逆,而在内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会出现拒药不纳,这时可加少量人尿和猪胆汁,引辛热之品直达阴寒之地。人尿、猪胆汁就是反佐药。
使药
使药的药力,类似于佐药。使药的药力不会太大,在方中不起主要治疗作用。使药具有引经、调和药性的作用。药物都有各自的归经,如果方中药物不能直达病所,这时可以加引经药。
方剂的配伍,是调控药物在方中药力大小和作用趋向的间接因素。通过配伍,可以加大药力,也可以减缓药力,还可以改变药性,改变作用趋向。药物自身有多种功效,配伍直接影响其在方中表达何种功效。
本页关键字:辨证施治 处方 处方法则 君臣佐使 君药 臣药 佐药 使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国医大师王琦 体-病-证三维辨治过敏性哮喘 下一篇:诊治不寐的临床经验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暑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07月20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07月20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07月20日快讯
- 腹部手术后肠黏连
- 腹部手术后肠黏连辨证论治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