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合参之望诊闻诊
中医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更谈不上自主发展和创新。
在临床中,理论与实践的磨合,需要历经一个长期积累、反复思考探索的过程,才能达到融汇贯通,成为实用的知识和诊疗技能,进而推动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立足经典,学融百家,博采众长,这是基础。综合应用多门专业知识,构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证因脉治诊疗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是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技能的临床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从理论、知识到技能的熟练运用。现仅以内科为主体,谈谈个人临证体会。
望 诊
望诊包括神色形态等内容,但尤以色诊、舌诊为重点。
初涉临床时往往会认为问诊为四诊的第一位,难以领悟望诊的精遂,久经实践则渐能感悟到“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真谛,而“五色诊”的启示,尤胜于望神情、望形体、望动态。
1.色诊
色诊亦称“五色诊”。以观察面部的色泽为主,其他部位也可类推。观察面部色泽的荣枯,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因为十二经脉气血皆上注于面,在病理情况下也有其相应变化。不论五色如何,分辨其善恶的共同基本特点是:善者明亮、含蓄,恶者晦暗、暴露。
同时,还当进一步联系八纲辨证,掌握病变的不同性质。例如:面见赤色,属实者为面目红赤,属虚者两颧潮红;面见青色,属寒者面色青苍,属热者面色青赤。
《素问·五脏生成篇》根据面色判断病人的吉凶善恶,指出“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炭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这些颇为具体。
在特殊情况下,还可根据脏腑在面部的分属,结合五色的不同,以测知某一脏腑的病变。及其相互之间的生克顺逆。但应以面部整体色泽为主,分部位察色为辅,不可机械对号,确有特异表现者可参合辨析。《内经》对面部分候五脏的具体方法有二,《素问·刺热论》以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似较《灵枢·五色》分候法简要。
望目是望面时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要看两目有神、无神,明亮、浑暗,还要注意其病理特征。目胞浮为风邪犯肺或脾虚湿蕴,目胀睛突为肝经火郁、痰瘀阻络,斜视为风火,直视、上视为痰瘀上蒙神窍,两侧瞳孔大小不等为颅脑水瘀,目睛色青而视物转动灵活多属肝旺体质,目赤充血多属心肝火盛,两目深黄多为肝胆湿热,目睛及眼脸淡白少泽多为血虚,目眶暗黑者多属痰瘀、肾虚,目睛内眥见黄色瘤斑者为痰浊瘀结。
2.舌诊
舌诊主要是观察舌体的舌质、舌苔、形态及其润燥。由于五脏之脉皆络于舌,赖气血津液上输濡养,故通过舌诊可以直觉观察到病变所属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盈亏,病邪的性质及浅深。望舌苔要注意苔色和舌质的变化。舌质淡红为平人,淡白为气血亏虚,红绛为热盛伤阴,青紫为血瘀。苔色有白、黄、灰黑之分,白苔主表、主寒,薄白而润为常人,薄白而干为表证津伤,薄白而滑为寒湿,厚白为湿浊、痰饮、食积,腐苔为湿热秽浊上蒸。黄苔主里、主热,薄黄为邪热未盛,初传入里;黄腻为湿热内蕴或食积化热;黄而黏腻为湿浊痰热胶结;黄而干燥,甚至焦黄者为燥热伤津;淡黄润滑者,多为湿蕴痰聚。苔灰黑,质干者主里热,质润者主里寒;白腻灰黑,舌面湿润为阳虚寒湿、痰饮;黄腻灰黑为湿热久蕴,焦黑干燥为热极津枯。
同时,还要观察苔质的润燥,以测知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临证对舌诊的辨析,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根据外感内伤,分别掌握其重点。
外感急性热病:重在观察舌苔,以了解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进退。
内伤慢
本页关键字:望诊 色诊 舌诊 闻诊 四诊合参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