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与袁枚医文相濡成佳话
徐大椿(1693—1771),清代名医,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徐大椿一生著述丰富,有《难经注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兰台轨范》等。《清史稿·列传》称徐大椿与名医叶桂(叶天士):“同以医名吴中,而宗旨异。(徐)评(叶)桂医案,多所纠正。”
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县(今属杭州市)人。
袁枚与徐大椿二人多所交往,徐曾为袁治病,袁在徐谢世后为其立传,并在其《随园诗话》中品评介绍徐的部分诗文类作品。医文相濡,诗人袁枚和名医徐大椿的交往成为一段佳话。
在袁枚所作的《徐灵胎先生传》中,首先叙写了立传的缘起。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徐大椿受诏入都,为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诊疾,徐如实地上奏“疾不可治”,皇上“嘉其朴诚”,欲将徐大椿留在京师效力,徐大椿则乞归田里。20年后,徐大椿再次被召入京,当时其已79岁,自知未必生还,“乃率其子爔载楄柎以行”,“果至都三日而卒”。袁枚认为,自己与徐大椿交友深厚,有“抚尘之好”,且有采集整理其奇方异术的打算,然而因时间仓促而未实现。在为徐大椿作传的这年秋天,袁枚访徐大椿之子徐爔于吴江,并且遍访熟悉徐大椿的当地人士,收集整理了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了《徐灵胎先生传》,实现了为徐大椿立传的愿望。
在传中,袁枚简述了徐大椿的身世,对其“有异禀、聪明过人”的特征进行描述,尤其对其医术表达钦佩之情:“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之语。其用药也,神施鬼没,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瞠心骇,帖帖折服,而卒莫测其所以然……”
在《随园诗话》中,袁枚记录了徐大椿的诗文佳句,如:“一生那有真闲日?百岁能多未了缘。”“满山灵草仙人药,一径松风处士坟。”(《自题墓门》)对于徐大椿的《戒赌》《戒酒》《劝世道情》等文,袁枚认为“语虽俚,恰有意义”。道情为我国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说唱结合,寓理于中,是流传广泛的一种艺术类别。徐大椿有《洄溪道情》行世。名医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称徐大椿“于学无所不通,尤精医术,名重一时。好作道情,一切诗文,皆以是代之。自谓构此颇不易,必情、境、音、词处处动人,方有道气”。《随园诗话》选录了徐大椿《刺时文》道情一首,这首道情讽刺了科举时代的八股时文及那些为求取功名利禄而撰写八股时文的读书人的空疏无用,反映了名医大家徐大椿的诗文才情和对济人致世的深刻认知,成为不可多得的医人诗作。
上一篇:名医萧龙友抗疫往事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五月顺时养生:关注心脏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芒种养生
- 亦食亦药石榴赋
- 诗词中的“夏”药及其药用价值
- 1985年,福建召开一场中医盛会
- 肿瘤患者中医饮食调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心者,君主之官也;推动全身血脉流动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