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一次传医就诊
慈禧太后是清代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御前女侍官德龄曾详细披露了御医为慈禧太后看病的全过程,从中可以领略一段深宫秘事及其奢侈靡费。
一日夜里,太后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伴有咳嗽。四位太医立刻被传唤入宫为太后诊疾,他们身着一品官服鱼贯而入。宫女在太后的两侧各放一张小桌,桌上各有一个小枕。太后面东而坐,垂黄纱帘幕。太监侍立两旁,启帘请脉。太后的两只前臂分别放在小枕上,四位太医叩头后各自跪在太后的左右。宫女轻轻地将太后衣袖拉起,露出手腕,盖上一条极薄的丝绢,以防太医直接触摸到太后的玉体。
两位太医分别为太后把脉,另外两位太医跪在一旁复核前两位太医的诊断。太医自始至终低着头,不敢正视太后。至于望舌苔、问诊等一概省略,望闻问切大打折扣。
四位太医把脉后,叩头退下开药方。太后令德龄跟随监督太医。四位太医走进隔壁的一间屋子里,每人都开了一张药方,各有12味药,但药方是不同的。四位太医把药方交与总管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拿着这四张药方去见太后。此时,侍从已经把通晓中草药的太监和一位朝廷笔录员找来,另外还有一位侍从搬来了很多医籍。
太后拿起四张药方逐一审视,一会儿皱眉沉思,一会儿又厉声说道:“我不喜欢这一张(药方)。”“这张药方没有什么价值,我知道它刺激心。”“这味药是干什么用的?”那位精通中草药的太监看着太后所指的药名,马上回答道:“这是清血的,太后。”太后说:“把这味药记下来。”“这种药有什么作用?”太后指着另一个药名问太监。太监又看了一下,答道:“这是清脑的,太后。”太后点头认可,笔录员又将这味药记下。太后认真地看着每一张药方,并从四张药方中各取几味药,总共选了12种药。笔录员一一记下,这样就形成了太后要使用的第五张药方。
虽说药方是太后自己选定的,但是太医们要对这第五张药方负责。太医拿着新药方开始配药。御药房是一间很大的屋子,里面有许多架子。每个架子上都放有盖着盖子的白底蓝花瓷瓶,瓷瓶上贴着红纸条,上面写着药名。太医们异常仔细地抓药,在一个小天平秤准了分量,用软红纸包好。药抓齐了之后,太医以及德龄一同回到太后住所的庭院里熬药。
熬药的药罐是银质的,盛药杯子是玉制的,底下垫一个金碟,还有四只白底蓝花小瓷杯。太医神情严肃地把一包包药倒入银罐里,然后加凉水,点火开始熬药。四位太医站立旁边等候水开。水开后把药罐拿下,稍冷后再放回炉子上,烧开后再拿开,稍冷后再放回去,如此三次之后,用一个银质过滤器将药液过滤到太后专用的杯子里,反复过滤,直至药液清澈。一切就绪后,捧着玉杯金碟的侍从引领着四位太医拜见太后。太医叩头、跪在太后脚下,将各自瓷杯中的汤药一饮而尽。太医必须在太后之前先喝药,以证明药是无毒无害的。喝药时,太医表情上不能有任何反应。太医们一直跪着,直到太后将药喝完才能退下。
在清朝,御医为皇室成员治病,特别是为皇帝治病发生误诊或久医无效者会受到严厉处罚,贬官、流放乃至杀头。如慈安太后(即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咸丰帝皇后)突然染病身亡,御医庄守和、周之祯皆被摘去顶戴。
天长日久,御医也学会了自爱自保,规避责任。他们或千方百计地从太监、近臣处打探皇帝的身体状况、患病症状;或用药平和,不施峻猛之方,不用虎狼之药。不求有功,先求无过。御医杜钟骏曾为光绪帝诊病,光绪帝出现心肺衰竭诸症。杜钟骏心有余悸地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此后变出非常,予不负责,不能不预言。”数日后,光绪帝“龙驭上宾”。名医马培之应召入宫为慈禧太后治病,临行家人哭泣相送,生离死别。所幸马培之妙手回春,免得一场大祸。
上一篇:刘寄奴的传说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人间四月正芳菲 健康养生顺时“为”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
- 旧时光里的中医药创新——记老中医孙复猷发明中药熨疗器
- 有趣的医生“外号”
- 苏东坡的中药诗
- 诗词中的女贞及其药用价值
- 梅雨季节多湿邪 赶走湿气四妙招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