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药物养生 --> 黄芪:补药之长 本草上品

黄芪:补药之长 本草上品

黄芪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医方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骨疽的记载。生黄芪对于气虚引起的自汗、反复感冒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炙黄芪则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在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意思是说,“黄”描绘出了黄芪药材的颜色,“耆”则高度概括了黄芪具有补益、补虚、延缓人体衰老之用。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入药部分是根部,主根深长,坚实而绵韧,切片味微甜,气清香。横断面为椭圆形,呈同心环状,分外环和内环,外环黄白色,中心淡黄色,有着放射状的纹理和裂隙,好似盛开的菊花,称为“菊花心”。

黄芪主产于我国西北地区,紧实如箭,折之柔韧如棉,故又名“箭芪”。山西省祁州市五寨县所产黄芪,以色鲜、味浓、质优闻名中国,它根芯纹路清晰,切片饱满,口味回甘,香味浓郁。五寨县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四季气候分明,常年光照充足,还有较大的昼夜温差,黑红色的砂坡土地,富含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且无工矿企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些都是黄芪生长的最佳天然条件。

古今医家重用黄芪

黄芪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医方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骨疽的记载。生黄芪对于气虚引起的自汗、反复感冒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炙黄芪则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

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八个方子用到了黄芪,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防己黄芪汤等。“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的当归补血汤是补气生血的基础方,虽然命名为“补血方”,然而方中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5倍,充分体现了“气行则血行”的中医原理。李东垣还有一个著名的方子补中益气丸,重用炙黄芪,利用了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能。近现代著名中医家张锡纯创立的升陷汤,重用生黄芪也是为了取其“能补气,兼能升气”的功效。

陆仲安是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善用黄芪,有“陆黄芪”之美称。他曾用大剂量黄芪为君药开方子,治疗胡适的晚期糖尿病,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重大新闻。

黄芪不仅可应用于内科疾病,对于外科疾病也同样有效。比如《外科正宗》中的透脓散、《外科大成》中的黄膏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的神效托里散、《四圣心源》里的黄芪人参牡蛎汤,都用了黄芪排脓毒、化疮痈功效。张锡纯解释说:“(黄芪)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黄芪能够补益中气,托邪外出,排脓生肌。张锡纯开创的内托生肌散以黄芪为君药,对于肌肉溃烂不能愈合的病症,包括糖尿病足,都有非常好的疗效。

需要明确的是,黄芪虽好,也有使用禁忌。黄芪性温补,易于助火,故以下几种情况不能服用:1.发热的人不宜服用黄芪,因为黄芪能固表,会把病邪关在体内,无法从体表宣泄出去。2.阴虚体质的人由于体内阴液亏少而容易产生内热,不宜再服用黄芪。3.女子经期不宜服用黄芪,因为黄芪鼓气生血,会造成经期出血量增多。

黄芪药膳

自唐宋以来百姓有食用黄芪粥养生的习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斋居》诗:“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诗中也曾提到自己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故事。当时苏轼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因“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黄芪粥

材料:黄芪3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黄芪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煎30~60分钟,然后取出汤液使用,弃掉黄芪药渣,用取出的汤液加入大米同煮约30~60分钟即成黄芪粥。每日食用一次。

功效:益气健脾,固表止汗。

适用于气虚体弱,倦怠乏力,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等人群。

加味黄芪粥

材料:生黄芪30克,生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为细末)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

做法:先以水600毫升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这是一日的食用量,分两次服之,每顿食粥后嚼服金橘饼1枚。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消积,益气扶正。

黄芪炖鸡

材料:鸡肉500克,洗净切块,黄芪30克洗净,红枣5个。

方法:先将鸡肉用水焯一遍,然后将焯过的鸡肉和黄芪、红枣一起,加入适量水,用高压锅或者砂锅炖熟后,加入适量食盐,吃鸡肉并喝汤,每日1次。

功效:温中健脾、补益气血。民间常用于产后乳汁缺少,又可补虚固表,可用于产后虚汗症。也适合大病初愈者食用。

本页关键字:黄芪  骨疽  补中益气  健脾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诗词中的山茱萸与养生膳饮        下一篇:七夕节热销的玫瑰也是一味良药

>> 返回药物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