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便“排毒”不可取
归纳有关“毒”的理论和说法,发现很多都将宿便、胆固醇、脂肪、尿酸、乳酸等彼此之间原本并不是很搭界的东西一同列入了“毒”的范畴,其中,宿便的出现率最高。
什么是宿便?
一般情况下,宿便是对储留于肠道几天而未排出大便的简称。其实,医学上并不存在“宿便”的概念,因为从食物的消化过程来看,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化为大便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食物在经过口腔的咀嚼和初步消化之后,通过食管进入胃部,和胃酸、各种消化液充分混合后,通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排出体外,大概需要24小时~48小时的时间,因此大便在排出体外前在肠道内均有一定的时间停留,有一个由稀到软的过程,这是大便形成的自然过程和规律,因而每个正常人体内都有一定的大便存留。
对于我们来说,每天正常的排便是人体生理的需求,一般来说每天一次大便,成形的软便最好。但如果刻意清毒,通过药物干预或者灌肠等方法促进大便提早排出,会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和慢性腹泻,同时也会使食物吸收不完全,长期如此的话容易导致肠道紊乱并引发一系列肠道疾病。
刻意通便有害无益
如果长期一天超过2次以上的大便,食物残渣因吸收不完全,大便容易稀软,肛周皮肤多次的擦拭和稀便残留容易引起皮炎及湿疹,肛门直肠末端容易引起痔静脉充血、肛垫下移等,从而引发痔病、肛管炎、肛窦炎等。中医认为,这是由于饮食不节等,伤及脾胃而滋生内湿,湿与热结,下注肛门,而诱发诸肛肠疾病。另外,慢性腹泻还容易引起肠黏膜水肿甚至腺体增生形成肠息肉,久而久之就有癌变的可能。因此,对正常大便的人来说,刻意的通便排毒对身体是有害而无益的。另外,对于便秘的患者,虽然习惯性便秘可导致引哚、胺类等毒素储留,从而引起腹胀、食欲减退、睡眠不好、脸色晦暗甚至息肉增生及癌变等,但滥用泻药尤其是接触性泻药(又称刺激性泻药)就更加重便秘,因为接触性泻药成分中的蒽醌类可使致癌物质堆积于肠壁,久而久之甚至形成肠癌。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滞血瘀所至。因此,对于便秘患者来说,调理大便主要应从体质的锻炼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入手,促进肠道自我的恢复。如果一味用通便的药物,虽然暂时能缓解便秘症状,却治标不治本,久而久之反而会加重肠道负担,加重病情。如果长期用泻药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肠炎、医源性便秘等。
饮食调节可有效改善便秘
长期通过刺激性泻药刻意排便有导致大肠癌的风险,那么大肠癌的形成还与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呢?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大肠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结肠息肉及慢性炎症等。而近年来根据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脂肪、高蛋白及低纤维素饮食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因为在这种膳食条件下,粪便中产生的致癌物会增多,同时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缓慢,排便时间延长,从而使致癌物质与大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延长,罹患大肠癌的几率增大。因此,食用粗纤维、低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和水果,可以有效改善便秘情况,从而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
保护肠道多方面
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定时排便,最好每天一次大便,避免久忍大便,有便意时应及时如厕等。
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从而使大便及时排出,必要的运动还可以增强体质。
积极治疗肛肠部疾病有相当部分大肠癌是由于肛肠疾病慢性迁延所致的,如结肠息肉、肛乳头瘤、溃疡型结肠炎等,这些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迁延成结肠癌的风险。总而言之,对于正常排便的人来说,万不可盲目跟从所谓“排毒”风潮而擅用泻药增加大便次数,这对身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样不但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而有诱发肛肠疾病的风险,长期服用泻药甚至有诱发结肠黑变病和大肠癌的风险。对于长期便秘患者,要去医院检查,排查引起便秘的原因,分辨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对症治疗,避免盲目用药和过度用药。若长期依赖泻药,不但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反而更加重肠道的负担,造成对药物的过度依赖。长此以往,将使肠道功能进一步退化,失去重建肠道正常功能的机会。因此,排便次数并非越多越好。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排便和生活习惯,才是远离大肠癌和肛肠疾病的正确选择。
上一篇:夏季蚊虫叮咬多 保卫皮肤健康如何做?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八月顺时养生:早卧早起 神志安宁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处暑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7年08月25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7年08月25日快讯
- 四季豆肉圆
- 补铁最佳食品——黑木耳
- 人生在世烦恼多 快活无忧驱病魔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