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饼来瘦腰身
如今体型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不光是女性,男性也喊出了同样的减肥口号。我们都知道,脂肪过多是肥胖者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减肥自然要减少脂肪,而一代代中医前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得出自己的理论总结,认为“肥入多痰”,因此想要减肥述得化除痰湿。
我们都在说肥胖,都在说减肥。可是怎样才算是肥胖呢?在现实中,它取决于个人对体型体重的满意程度,有的女性即使是体重刚好,但是她认为瘦一些会更加好看,所以也认为自己肥胖,也要减肥。实际上,国际上有相关的评定标准,即一个人的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自己身高的平方米,如果数字在18.5~23.9之间就属正常。对于我们亚洲人来说,若高于22.9就属于过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确认一下自己是否身体过重需要减肥。而不要盲目地认为自己肥胖,以免错误地减肥使得身体趋于瘦弱。而一旦身体过胖,就需要及早减肥,因为肥胖表面上看来,只是体型不好看,实际上却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中风等疾病。
中医认为肥胖多由痰湿所致,也就是所谓的“肥人多痰”。这里的痰具有宽泛的意义,一是所谓“有形之痰”,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即我们从口腔中吐出的痰液;二是“无形之痰”,是指人体内的痰湿之气,是一种影响人体正常功能的病理物质。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痰”产生后又会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导致身体不适或产生疾病。“湿”在中医里也被理解为一种致病因素,有内外之分,外湿就是感受自然界的湿气,内湿为身体代谢障碍所致。就相关不适或疾病而言,痰湿多相继出现或同时并见,互为因果,故多痰湿并称。
胖人为什么就多痰湿呢?这与饮食因素有关。一方面多饮多食会伤及脾胃,脾主管运化水湿,一旦损伤就会使得水液代谢不畅,湿邪壅滞而产生痰邪;另一方面,饮食带来的营养超过人体的生理需要,滞留体内,也会聚湿生痰。现代医学认为,胖人以体内脂肪堆积为主要特征。体内脂肪不断堆积,血脂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致使代谢和循环发生障碍,是肥胖人多痰湿的病理基础。宋代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记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清朝《张聿青医案》更是明确指出:“形体丰者多湿多痰”。所有这些医学资料均强调形体肥胖之人,其体质类型多偏于痰湿。所以说"胖人多痰”的说法是历代医学家的临床实践及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痰湿为患,中医多责之于脾,用健脾益气,温振脾阳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是治本的一种减肥方法。故在膳食选择中,应以清淡为原则,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可选择具有利湿化痰、补益脾胃作用的食物。其中以燕麦和茯苓等食物在减肥中效果比较突出。燕麦,性味甘温,具有补益脾胃的功用,适合痰湿者食用。关于茯苓,我在这里推荐一个食疗方子,叫做“茯苓饼”。
茯苓一般生于松树根上,故常常又称松苓;又因为形状像甘薯,所以也常被称为松木薯;它入于心、肺、脾经;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之效。因为脾恶湿喜干,故茯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可以减轻脾的压力,从而达到健脾之功效,用于肥胖之症自是比较适宜。另一方面,茯苓所含纤维非常之多,纤维进入胃后,会让人产生强烈的饱腹之感,让人进食减少,从而具有减肥效果。面粉为麦子所制,入心、脾、肾经,具有健脾之效。总而言之,这个方子性质平和,于减肥具有双重效果,适宜肥胖之人经常服用。
说到肥胖人的减肥,要想拥有一个匀称的体型和比较标准的体重,还得改变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比如我国就有“能吃是福”的传统观念,要改变这种观念就要学会禁口,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嘴巴。曰常还要多参加劳动,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否则身体的能量就不易消耗,容易导致肥胖。
附:茯苓饼
方源:《本草纲目》
用料:茯苓200克,面粉100克。
制法:先将茯苓研成粉末,再将茯苓粉和面粉混合,用水调成饼,然后烙熟。
用法:作主食经常服用。
功效:健脾益气、利水化湿。适用于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
上一篇:核桃仁炒韭菜温养有方 下一篇:荔枝粥可丰满美胸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入冬天寒易保暖,干燥上火怎么办?
- 突发心脏不适 中医急救有妙招
- 便秘是顽症,治疗需辩证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