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粉粥固涩精气
中国古人认为,精是生命的根本,是人体的元气,源于先天父母之秉承,充于后天水谷精微之化生;它就像是钱包里面的钞票,生活处处需要它的支出。如果一个人钱包里的钱无缘无故地减少了,那么这个人将会是多么的着急和愁闷,而频繁遗精带给男人们的,正是这种苦闷。
很多男性在睡觉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发生梦遗。不过有的人没有做梦,也会发生自动的遗精,我们称之为滑精。但是说到遗精,我们也不要谈虎色变,因为它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不同,也就是说有正常的遗精和不正常的遗精。
生理性的遗精属正常性的遗精,它是指未婚青年或婚后分居的人,在没有性交射精的情况下,一般在2周或更长时间遗精一次的现象,它不会引起身体任何的不适,古人称之为“溢精”,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男性在十五六岁以后便会发生遗精,这是男子性成熟的一个标志,即所谓“精满自溢”。80%以上的未婚男性都发生过遗精,对身体健康与工作学习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必忧心忡忡。
生理性的遗精无关紧要,但是病理性遗精就需要注意了,有很多病因均可引起这种病理性的精液外泄,一夜2~3次或每周2次以上,这种频繁性的遗精,往往伴随着精神萎靡、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它会严重影响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中医认为精液是精微物质的化生,得来十分不易,它就像是由王羲之挥洒出来的价值连城的墨宝,我们不能通过化学分析认为它就是几滴毫不值钱的墨汁。遗精会丧失身体的精华,并且精子是存储人体遗传信息的细胞体,人体合成精子所耗费的资源和人们把各种金属、电子元件等制作成卫星这样的精密仪器所耗费的资源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滴精十滴血”。
要想治疗频繁遗精,我们还得从病因的源头上下功夫。在中医看来,遗精的主要病机有两条:一力肾虚封藏不固,二为精室受扰。封藏不固而遗精的原因以先天不足、禀赋素亏,或后天损伤过度,伤及肾之阴阳为主。精室受扰多为湿热痰火下注而遗泄,也有阴虚内热,虚火扰动精室者。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些人总是狂食膏粱厚味,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生活无规律,体形过于肥胖,湿热痰火由脾虚而内生,湿热、痰火沿三焦之道而下注于膀胱、肾,扰动精室,这样也会造成遗精;另外,杂念妄想不遂,比如总接触淫秽信息,或劳心过度,心火亢盛,心阴暗耗,都会扰动精室而致遗泄。
中国最讲究一吃祛百病,对于遗精,也的确有些适宜食用之物。比如莲子、核桃、芡实。莲子味道甘涩,性质平和,有养心益肾之功效,可用于心肾不交之遗精。芡实味甘、涩,性平,归于脾、肾两经,具有益肾固精之功效。核桃有补血养气、补肾填精、止咳平喘、润燥通便等良好功效。多吃一些这样的食物能够缓解遗精现象。其中有一个芡实粉粥对于遗精的治疗大有益处。
这道粥味道甘涩、性质平和,入脾、肾、心经,甘能补脾,涩能止泄,故有补脾止泻,固肾涩精之功。《本草纲目》说:“芡实粉粥:固精气,明耳目”。《本草从新》言其“补脾固肾,助气湿精”,对于房事过度,先天身体虚弱肾气不足,或者久病劳损而引起的遗精效果显着。另外,芡实粉粥不只是可以用于固精,还能补益脾胃。又因为方子中有红枣,所以此方还有补血的作用。
另外遗精患者在曰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要自觉抵制黄色淫秽书刊、电影、录相;生活节奏要有规律,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工作上,多做室外活动,比如和同学、同事及家人一块郊游,多做文艺、体育活动;注意睡眠姿势,避免仰卧,不穿紧身衣裤;不饮酒和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吸烟;常洗内衣、内裤,注意外生殖器卫生。我们说改正日常生活习惯,通过食物来改善身体,对于遗精当然会在大有益处。不过对那些遗精频繁,身体健康不佳的人,还当寻求中医进行辩证施治,切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养成大患。
附:芡实粉粥
方源:《本草纲目》
用料:芡实粉30克,核桃肉(打碎)15克,红枣(去核)5~7枚,糖适量。
制法:将芡实粉先用凉开水打糊,放入滚开水中搅拌,再掉入核桃肉、红枣肉,煮成糊粥,放糖。
用法:不拘时服。
功效:滋补脾肾,固涩精气。追用于脾肾气虚、精气不固而引起的遗精、滑泄、腰膝无力等。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入冬天寒易保暖,干燥上火怎么办?
- 突发心脏不适 中医急救有妙招
- 便秘是顽症,治疗需辩证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