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
西瓜为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西瓜的果实。西瓜原是非洲的一种野生浆果,起源于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瓜的栽培历史悠久,四千多年前(也有说5000—6000年前)古埃及首先在尼罗河畔栽培,现已遍及全世界。
据宋代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记载,“……有同州邰阳县令胡峤为翰掌书记,随入契丹。……遂入平川,多草术,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西瓜的传播首先从埃及传到小亚细亚地区,经波斯向东传人印度;向北经阿富汗,越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传人西域、回纥,引种到中国内地。西瓜由埃及传人我国已有一千一百多年了。中国除西藏高原外均有栽培,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及新疆等省(自治区)栽培面积较大。西瓜耐旱,至今仍以少雨的西北产者质优,山东、河南、河北亦属上乘。
西瓜以用途不同,可分为3类:普通西瓜、瓜子瓜、小西瓜。市场常见的3种西瓜是:黑美人,椭圆形,瓜小,瓜皮纯黑色。无子西瓜,圆形,瓜皮花条。花皮西瓜,椭圆形,瓜大,瓜皮浅绿和深绿相间。
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热带的干旱沙漠地带。考古学家现已在埃及古墓中,发现有西瓜子和叶片;在南非卡拉哈里半沙漠地区,迄今为止,仍有野生西瓜种;而且根据西瓜耐热耐旱的特点,南非一些气候环境和风土条件也是非常适合西瓜起源的自然摇篮。因此现在一般认为西瓜起源于非洲。
西瓜的传播首先从埃及传到小亚细亚地区,一支沿地中海北岸传到欧洲腹地,19世纪中叶移植到美国,叉进人北美和南美。另一支则经波斯向东传人印度;向北经阿富汗,越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传人西域、回纥,引种到中国内地。
西瓜传人中国新疆地区大约是在唐代初年,而传人中国内地大约是在五代、宋辽时期。西瓜一词见于《新五代史》,其中云:“(胡矫)居虏中七年,当周广顺三年亡归中国,略能道其所见,云:自幽州西北入居庸关,明日又西北入石门关……叉行三日,遂至上京,……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地势渐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数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1995年夏秋之际,考古人员在赤峰市敖汉旗境内一座大型壁画墓中,发现了中国迄今已知时代最早的西瓜图画。从而证实了胡峤的记载是可信的。然而,契丹只是把西瓜从西域带到了他们所统治的北方地区,至于南边西瓜种植则在其后。据现已发现的南宋施州郡守秦伯玉于咸淳六年(1270)所立《西瓜碑》的记载,推测淮西地区种植西瓜的时间开始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前后。但当时所种的西瓜,瓜种可能并不是直接来自北边,因为碑中另外还提到了一种“回回瓜”,它是庚子嘉熙(1240)“北游带过种来”,咸淳五年(1269)试种并取得成功的。
我国目前的西瓜产地分为南北二地,南边以海南岛为主要产区,海南岛依其独有的气候一年四季均盛产西瓜。北边以湖北为西瓜主要的产区,主要集中在襄樊的宜城地区。出产的“流水牌西瓜”经过十多年的品牌推广已经是全国闻名的一个西瓜品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异名:寒瓜、水瓜、夏瓜、青门绿玉房。因由西域引种而来,故名西瓜。
食性
甘、淡,寒。归心、胃、膀胱经。
功效
解暑生津,利小便,解酒毒。
营养保健
西瓜营养丰富,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蛋白质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瓜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钾、钙、铁、磷等矿物质以及纤维素、腺嘌呤;还有乙醛、丁醛、异戊醛、巳醛等挥发性成分。西瓜水分占90%一94%,含糖量一般达7%-11%,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几乎包括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每100克西瓜瓤含水分94.1%,蛋白质1.2克,碳水化合物4.2克,粗纤维0.3毫克,灰分0.2克,胡萝卜素0.17毫克,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02毫克,尼克酸0.2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钙6毫克,磷10毫克,铁0.2毫克。此外,还含有瓜氨酸、精氨酸、丙氨酸、氨基丁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及磷酸。
1、解暑止渴:西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热病发烧、口渴汗多、烦躁时,吃上一块水分十足的西瓜,症状会马上改善。
2、利尿作用:西瓜果肉所含瓜氨酸、精氨酸成分,能增加大鼠肝中的尿素形成,而导致利尿作用。西瓜所含的糖和盐能利尿并消除肾脏炎症。蛋白酶能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的蛋白质,增加肾炎病人的营养。
3、降压作用:西瓜所含的糖、盐和酶类,能降低血压、消除肾炎等症,尤其它所含的钾盐、酶类,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大有益处。
4、美容作用:西瓜汁还是很好的美容剂,常用新鲜的西瓜汁涂抹面部皮肤,具有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增添光泽的功效。
此外,吃西瓜后尿量会明显增加,这可以减少胆色素的含量,并可使大便通畅,对治疗黄疸有一定作用。
饮食调养
夏季常食西瓜,可涤暑消夏、预防中暑。汪颖《食物本草》中称之为“天生白虎汤”。古人曾有“香浮笑语牙生水,凉人衣襟骨有风”的诗句,民间也有“热天两块瓜,药物不用抓”的谚语,赞美西瓜水多味美、凉身消暑。夏天气温高,出汗多,进食减少,食用西瓜,既可补充水分,消暑解渴,又能供给营养。
1、用于苦夏症:盛夏酷暑,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的“苦夏症”患者,常吃适量的西瓜则能开胃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滋养身体。
2、用于外感暑热:夏季外感暑热,发烧多汗,吃几块西瓜,可使人心清气爽,浮躁顿失,情绪平静。
3、用于急、慢性肾炎:可用瓜瓤和瓜皮制成浓缩西瓜汁饮用。也可用干燥西瓜皮30克,鲜白茅根60克,煎水服。
4、用于急性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宜生吃西瓜,并每日煎服西瓜皮30~60克,能减轻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5、用于酒醉后头晕:饮西瓜汁1碗。
6、用于乙型脑炎抽风:西瓜汁加白糖共饮。
药膳食疗
1、翡翠鲤鱼:西瓜皮250克,茯苓皮50克,鲤鱼一条(约500克),生抽、盐、味精适量,沙拉油2大勺。做法:西瓜皮洗干净,削去表面绿色硬度,切成菱形片。茯苓皮洗净,鲤鱼洗干净;炒锅烧热,倒人油,放入鲤鱼稍煎,再加人生抽、醋,盖上锅盖稍焖;加入西瓜皮、茯苓皮和1杯半清水,用小火焖人味,最后放盐、味精就可以出锅了。此菜可补虚除湿,清热退黄。
2、西瓜皮卤肉:西瓜皮、五花肉、八角、酱油。做法:五花肉洗净切块,西瓜切小段后去皮(红肉部分可以多留一些)待用。将西瓜皮、五花肉放人锅中,加适量水、八角、酱油,用中火炖30~40分钟,即成西瓜皮卤肉。
3、西瓜咸菜:用2两左右的小西瓜腌制咸菜,味美而爽口,是沂水县特色小吃之一,尤其在喝酒时,上一盘小西瓜咸菜,爽口又醒酒。
饮食注意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元代李鹏飞《延寿书》云: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致霍乱。又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皆食瓜之患也。故吃西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吃西瓜必须洗净瓜皮。因为西瓜在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瓜皮不洗就切,这些微生物就可能顺刀口污染瓜瓤,而且接触瓜皮的手、案板等均可能造成污染,易造成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和寄生虫的感染。
2、西瓜应当与其他食品分开吃,即食用其他食品两个小时后再吃。因西瓜是在肠内而不是在胃内消化的,因此当西瓜与那些需要用唾液和胃进行消化的食品一起食用时,西瓜就会在胃中很快被分解,然后开始发酵并形成气体,使人感到胃胀不舒服。
3、吃西瓜不宜过多。因为西瓜性寒,吃多了易伤脾胃,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下降,还会积寒助湿,引起其他疾病,尤其冰镇西瓜更不宜多吃,更不要吃剐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谚云:“西瓜一只,好酒数滴,味甜且香,寒温相宜。”若食之心切,可加入好酒数滴,可防积寒助湿,变生他病。
4、打开过久的西瓜不宜吃。因为夏天气温较高,适宜病菌繁殖,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西瓜,也会引起肠道传染病。
5、脾胃虚寒者最好少吃。西瓜属寒性食物,易伤脾胃,所以脾胃虚寒、平常有慢性肠炎、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或大便稀溏的人最好少吃。
6、糖尿病患者禁吃西瓜。
7、西瓜忌与羊肉同食。
8、完整的西瓜可冷藏15天左右,夏季西瓜放冰箱冷藏不宜超过2个小时。
小常识
一、挑选西瓜的方法
挑选西瓜可通过选、看、摸、昕、掂5个环节,挑选出优质的西瓜。
1、选:买西瓜时要选择优质品种,市面上的西瓜比较多的小西瓜有小兰、黑美人,中型西瓜有8424、8714等,大型西瓜一般沿海较少食用。
2、看:看皮色。花皮瓜类,要纹路清楚,深淡分明;黑皮瓜类.要皮色乌黑,带有光泽。一般来讲成熟的西瓜比较光滑,有光泽,如果看上去还有刚毛,那就说明这个瓜熟度不够;看花纹。花皮瓜成熟后,花纹一般能散开,如果还是紧紧地,那就不行了;看瓜蔓。现在的瓜农为了显示瓜新鲜,一般会留瓜蔓销售。无论何种西瓜,瓜蒂、瓜脐部位向里凹人,藤柄向下贴近瓜皮,近蒂部粗壮青绿,是成熟的标志。或者看生瓜的那节上的卷须,只要卷须发焦了,那就可以。
3、摸:用拇指摸瓜皮,感觉瓜皮滑而硬则为好瓜,瓜皮黏或发软为次瓜。
4、听:将西瓜托在手中,用手指轻轻弹拍,发出“咚、咚”的清脆声,托瓜的手感觉有些颤动,是熟瓜;发出“突、突”声,是成熟度比较高的反映;发出“噗、噗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 入冬天寒易保暖,干燥上火怎么办?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