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检查化验 --> 检查项目 --> 心肌蛋白和心肌酶检查

心肌蛋白和心肌酶检查

心肌肌钙蛋白正常值:心肌肌钙蛋白由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及肌钙蛋白C(TnC)三种亚单位组成。免疫散射比浊法:心肌肌钙蛋白T(TnT)<;0.5微克/升,心肌肌钙蛋白I(TnI)<0.03微克/升。

一、血清肌红蛋白(Mb)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6.3~70.9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近年来,肌红蛋白已作为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开始升高,4~12小时达到高峰值,72小时恢复正常。还见于急性骨骼肌损害(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休克、多发性皮肌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二、心肌肌球蛋白(Ms)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小于0.1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

三、心肌肌钙蛋白(Tn)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心肌肌钙蛋白由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及肌钙蛋白C(TnC)三种亚单位组成。免疫散射比浊法:心肌肌钙蛋白T(TnT)<;0.5微克/升,心肌肌钙蛋白I(TnI)<0.03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TnT)及心肌肌钙蛋白I(TnI)在2.7~4.9小时开始升高,5.8~29小时达到高峰值,83~168小时恢复正常。所以,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及中后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尤其对于微小的、小灶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更有价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手术期心肌损害及其他心肌损害等,心肌肌钙蛋白也均可增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4天,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TnI)浓度之比,可作为溶栓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

四、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5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骨骼肌损害、肾功能衰竭等。

五、超敏C-反应蛋白(I-IS-CRP)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免疫散射比值法:<2毫克/升。

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动态监控,以预测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当超敏C-反应蛋白>2.1毫克/升时:初发心肌梗死危险度增加3倍。发生出血卒中危险度增加2倍。发生严重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危险度增加4倍。

六、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单位:单位/升(U/L)。

正常值: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临床意义: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七、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CK)

正常值:速率法:CK总活性为24~200单位/升(U/L),CK-BB为O,CK-MM为0.94~0.96,CK-MB为0~0.05。

临床意义:增高:血清肌酸激酶,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增高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基本一致。心肌梗死4~8小时,肌酸激酶开始上升,16~36小时达峰值,2~4天可恢复正常。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时,肌酸激酶达峰值时间提前。CK-MB升高,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CK-BB升高,为脑部疾病的重要指标;CK-MM升高,为骨骼肌损伤所致。手术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等,肌酸激酶可一过性增高。各种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创伤(如挤压综合征),肌酸激酶可明显增高;惊厥、心肌炎、心包炎,肌酸激酶也可增高。急性脑外伤、癫痫时,肌酸激酶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时,肌酸激酶也增高。

八、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LDH)

正常值:LDH-P速率质<;400单位/升(U/L),LDH-L速率法114~240单位/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酸纤维素膜法:LDH1 0.24~0.34,LDH2 0.35~0.44,LDH3 0.19~0.27,LDH40~0.05,LDH5 0~0.02。

临床意义: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18小时乳酸脱氢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高峰,持续4~16天恢复正常,平均10天,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的10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如LDH1>LDH2,则表示有心肌梗死。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对某些心电图诊断作用不大,而对发病后较迟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还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乳酸脱氢酶也可增高。

九、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HBD)

单位:单位/升(U/L)。

正常值:70~190单位/升。

临床意义:心肌梗死时明显增高,且维持时间较长,可达2周左右;肌营养不良及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时,此酶活性也增高。

十、血清精氨酸酶(ARG)

单位:单位/升(U/L)。

正常值:测鸟氨酸法:成人0~6.05单位/升,儿童0~3.79单位/升。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4~6小时,血清精氨酸酶活性即可升高,30~72小时达峰值,3~5天逐渐下降,一周内恢复正常;风湿性或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精氨酸酶活性也升高。肝脏疾病时,精氨酸酶活性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清精氨酸酶活性升高的幅度低于急性肝炎患者;肝肿瘤、肝脂肪浸润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清中,此酶活性也均升高。儿童伤寒患者、烫伤者,精氨酸酶活性也升高。

十一、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0~7.0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此酶略有升高。

本页关键字:心肌蛋白和心肌酶检查  心肌酶  心肌蛋白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生殖系统激素检查        下一篇:血清酶检查(二)

>> 返回检查项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