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塞鼻疗法
塞鼻疗法是将药物做成团状,塞入鼻内,通过鼻腔吸收,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塞鼻疗法在民间流传已久,名医扁鹊曾以半夏末纳鼻治产后晕厥。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纳药鼻中以治头中寒湿。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以塞鼻法救治“卒死中恶”。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以瓜蒂、秫米、赤小豆内着鼻中治疗黄疸。宋代《太平圣惠方》用塞鼻法治疗鼻衄、小儿疳积。以后历代医籍均有记述,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如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收载塞鼻方近30首,涉及临床各科疾病达10余种。由于塞鼻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鼻腔,并可通过经络,内传脏腑,故可治疗鼻腔以及全身的某些疾病。
应用时,先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茶水清洁鼻孔,然后酌情选用以下塞鼻方法:
鲜药塞鼻法:取新鲜植物药,如属草叶类可揉搓为丸;如属根茎、果实类可捣泥为丸,或以刀削如枣核大小,塞入鼻腔。
药液塞鼻法:将药物煎取药汁,或以酒浸取液,用棉球砸药液塞入鼻内。
散剂塞鼻法:将药物研成粉剂,用消毒纱布包裹或用棉球浸湿后咂药物少许,塞入鼻孔。
药丸塞入法:将药物研细末,然后加入赋形剂,如蜜、醋,姜汁、水等,加工成小丸,每次1丸,塞入鼻内。
膏剂塞鼻法:将药物研末熬膏,以消毒棉球或纱布裹药如枣核大小,塞入鼻孔;或熬成硬膏,搓成条状塞鼻。
1.急性鼻炎(风寒型):症见喷嚏、鼻塞,流清涕,可伴头痛、恶寒、发热。
通窍丸
【组成】干姜末、白蜜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丸,如枣核大。塞入鼻中,每日1次。
【说明】塞鼻时不要过深,以免造成不适。
2.慢性鼻炎:症见鼻塞不通,间歇性或持续性,鼻涕稀薄或黏稠,偶伴头痛。
辛芷通窍汤
【用法】加水200mL, 煎取lOOmL,葱白头适量捣汁冲入。以棉球蘸药塞鼻,每次5~10分钟,可左右交替使用。或用上述药烘干研末,纱布包药末,每晚睡时塞鼻,5天为1个疗程。
通附丸
【用法】共研细末,蜜丸如枣核大。纱布裹之塞鼻,每日1~2次。
【说明】塞鼻时不要过深,以免造成不适。
辛芎通窍散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纱布裹之塞鼻,湿即换之。
【说明】如3日内不见疗效,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通窍散
【用法】研末和匀,瓶装密封。以薄绢包裹药末少许塞鼻。每天换药1次。
【说明】不可久用。
菊花膏
【用法】取野菊花放在蜂蜜内隔水蒸,再将冰片研极细末放入蜂蜜调匀。用时沾少许涂鼻腔。每日3次。
【说明】如3日内不见疗效,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3.过敏性鼻炎:症见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量较多,鼻塞,发作快,消失也快。
薄荷通窍散
【组成】薄荷1.5g、硼砂3g。
【用法】共研细末用纱布包之塞鼻。每日1次。
辛附膏
【组成】细辛l.5g、蜀椒l.5g、干姜1.5g、炮附子l.5g、吴茱萸l.5g、皂荚(去尖)1.5g。
【用法】切碎,酒浸1宿,用猪油熬,以附子色黄为度,去渣待凝。纱布裹取适量塞鼻。每日1~2次。
【说明】不可久用。
冰黄膏
【组成】鱼脑石5块、硼砂7.5g、牛黄2.lg、冰片1.5g。
【用法】共研细末,以凡士林10g、甘油20ml,调上述药末。用棉球蘸取油膏,塞入鼻腔。左右交替,每日2~3次。
辛夷挥发油
【组成】辛夷花200g。
【用法】取辛夷花粉碎后入蒸馏瓶中,加水过药面,蒸熘3~4小时,取出蒸馏液用分层漏斗5层,取得辛夷花挥发油3ml,芳香水500ml,芳香水内加0.5%尼泊金防腐,加0.9%氯化钠调至等渗过滤,取滤液加上原挥发油,用5%吐温助溶分装于小瓶中,高压灭菌后备用。用时将棉花浸湿塞入鼻腔,保留15~20秒后取出,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亦可用之滴鼻。
【说明】用药1~2次分泌物增多,排出后通气立即改善。
注意
1.要掌握塞鼻深度,过深容易引起打喷嚏,影响药效,且容易滑入鼻腔深部而误入气道。
2.塞鼻药物刺激性较强,须用纱布包裹,以减少刺激。
3.不宜于儿童应用,以免引起不测。
本页关键字:鼻炎 塞鼻疗法 免费索取急性鼻炎资料
上一篇:鼻炎泻血疗法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七月顺时养生:劳逸结合 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暑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7年07月11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7年07月11日快讯
- 追忆·“春泥计划·流动的口腔科普小学堂”乡俗礼
- 不孕气功疗法
- 咽炎含漱疗法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