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蚘
蚘即蛔,吐蚘,系指蛔虫从口中吐出。
《内经》称蛔虫为“长虫”,如《素问·咳论》曰:“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灵枢·厥论》篇又称蛔虫为“蛕”,并记载了其致病的症状。《金匮要略》有吐鱿之称。《证治准绳》称为“呕虫”。
腹内有蛔虫,若胃寒或胃热,或胃肠寒热交错等因素,则迫使蛔虫从口中吐出。
《景岳全书·呕吐》曰:“凡吐蚘者,必因病而吐蚘,非因蚘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蚘,而但治其所以吐则蚘自止矣。”
【鉴别】
常见证候
胃寒吐蛔:吐蛔,脘腹隐隐作疼,喜热畏寒,口淡,四肢不温,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胃热吐蛔:吐蛔,喜冷恶热,烦渴,消谷善饥,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脉洪敷。
寒热交错吐蛔:吐蛔,时烦,得食则呕,或烦闷呕吐,时发时止,手足厥冷,口干苦,舌苔黄白。
鉴别分析
胃热吐蛔与胃寒吐蛔:此二证所致之吐蛔,一为胃肠热盛,蛔虫不耐其热而上窜从口而出。其症状特点为吐出蛔虫,且兼见喜冷恶热,烦渴,小便赤涩,舌红苔黄,咏洪而数等胃肠热盛之表现。一为胃寒,蛔虫不耐胃肠内寒,上窜从口而出。其症状特点为吐出蛔虫.兼见喜温恶寒,不耐寒凉生冷食物,腹痛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脉迟等胃肠寒盛之表现。胃热吐蛔,治以清胃泻火,火清则蚘自静,方选抽薪饮。胃寒吐蛔,治宜温胃散寒,胃暖则蚘自安,方选理中汤送乌梅丸。
寒热交错吐蛔:本证多为腹中有蛔虫寄生,再由于外感误下,或过食寒凉等,致使胃肠寒热交错,蛔被其扰,上窜从口而出。其症状特点为得食则呕,时烦,以及上热下寒(口干口苦,或咽喉痛,恶心欲吐,兼见泄泻肢冷等症。)或上寒下热(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兼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之寒热交错症状。治以驱寒清热,安胃制蚘,方选乌梅丸加减。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蚘厥者,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沈氏尊生书·呕吐哕源流》:“吐蚘则为胃中冷。大凡蚘见苦则安,见椒则伏,见酸则不能咬。”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