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赤眼的中医治疗方法
天行赤眼的病名众多。元代《世医得效方》称“天行赤目”,明代《审视瑶函》称“天行赤热”,《银海精微》对此病的病因、传染性和预后描述颇为详尽,认为天行赤眼一人患病,传于一家,是属瘴毒之气相染为病。一周可愈,如果病程日久,常可并发黑睛生翳。天行赤眼多由风热毒邪侵淫于目所致;或因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上攻于目而发病。初起眼内痒涩,渐即患眼沙涩,灼痛怕光,眼睑欲睁不起,泪出如汤,眵黏胶睫,白睛赤脉布绕,严重者白睛及胞睑内面有点状或片状溢血,胞睑红肿,耳前肿核痛疼,或兼怕冷,发热,鼻塞流涕,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天行赤眼的临床常见证型
1、风热。目涩微痒,怕光少泪,白睛赤脉少量布生,眵稀不黏,或有鼻塞流涕,周身不舒,脉浮数,苔薄黄。治宜散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若涩痛难睁,眵泪混杂,怕光头胀,鼻塞涕稠,周身不舒,白睛赤脉满布,脉数苔黄,热重于风者,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
2、肺胃壅热。两目刺痛,怕光难睁,泪出如汤,眵稠粘睫,白睛赤脉满布,兼有点状、片状溢血,或见白睛浮壅高起,耳前肿核作痛,身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若见黑睛生翳,加清肝退翳之品。
外用,可取内服药渣加热后熏眼;用银花、千里光、鱼腥草、柴胡等煎汤熏眼;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配制成眼药水滴眼;并可辅以耳尖穴、太阳穴放血,但应注意局部消毒,以免感染。
此病的眵泪秽汗可接触传染,故应注意用具及手的清洁;患眼切忌包扎,以免病情加剧。
此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季,系由感受风邪热毒,侵袭人体眼部引起的。现代医学称为急性结膜炎,认为是由病毒传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其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流行广、传染性强的特点,故医学专家们又称之为夏季的眼科“瘟疫”。临床上,本病以发病急、白睛发赤、眼痛、眼胞发肿、目热怕光、眼粪多而粘结为特征。中医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疗法,以及用民间的熏洗疗法常获良效。
上一篇:天行赤眼的病因与诊断 下一篇:疫热伤络型天行赤眼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