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到2022年,实现全省地级以上市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30万以上常住人口县二甲中医医院全覆盖、村(社区)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全省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医疗床位数达到0.70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50人。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契机,推动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若干措施》,广东省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岭南特色鲜明、群众体验良好、总体实力领先的高水平中医医院群;打造中医特色区域分级诊疗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中医药数据中心和互联网中医医院,探索形成中医临床大数据。
《若干措施》要求,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将更多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提升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开展岭南地区主要病邪研究,建设岭南中医证候样本库;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康复医院。此外,促进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药参与重大疑难疾病诊疗的具体环节和施治方案;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打造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建设具备传染病定点收治能力的中医医院,实现中医药及早全面参与、中西医结合协同应对疫病。
《若干措施》明确,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岭南中药基础研究,构建南药资源化学成分和组分样品库;推动中医药产品研发创新,引导企业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创制一批中药新品种;高质量发展中药种植业,推进中药材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园建设,支持中药材产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中药质量保障,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健全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
同时明确,推动中医药高质量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学术技艺,收集整理民间验方、传承中医药技法,推动岭南中医妇科、针灸、皮肤病、骨伤、儿科等学术流派发展;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加大岭南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支持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高等学校、医院和科研机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开展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持续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探索三地中药标准融合互认。
在培育中医药人才队伍方面,《若干措施》明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学校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类学科发展,建立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学习制度;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培养基地,推进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规范化管理;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将在基层服务满10年的中医药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考核认定副高职称人员范围,激励政策向基层一线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医药人才适当倾斜。
《若干措施》强调,要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医保和中医药价格政策,医保支付政策向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中药试剂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治未病”项目纳入医保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服务产业。
本页关键字:中医药传承 中医药事业 中医医疗床位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黑龙江绥芬河市:无症状感染者以中药干预为主 下一篇:齐文升:整个病程要顾护扶助人体正气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谷雨养生
- 肝气不舒引“胃痛”,春季5招防胃病
- 一枝春·疫情亮点
- 医风遗韵满杏林——纪念山东省济宁市名医孙镜朗诞辰120周年
- 清热解毒金银花
- 保健要穴“足三里”,强身健体4功效
- 调和阴阳是是中医防治失眠的关键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