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无择
陈无择,名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以字行。祖籍温州乐清,后迁居青田,“娶永嘉吴氏,遂为温之永嘉人”(今温州市区)。大约生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卒于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享年69岁。他精于方脉,医德高尚,医技精良,学术造诣深遽,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之外,并多著书立说。
陈无择是一位以儒治医、医儒兼通,又精于临证的医学家,在当时就极有影响。他因著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一书,从而确立了在中医学中的崇高地位,因此,陈无择也就成了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陈氏幼年敏悟超人,及长学医,精于方脉,治病很有应效。他博览医籍,搜集众长,尤善于由博返约,将《内经》、《金匮》之旨,前贤明哲之论悉心深究,从而穷研受病之源,阐发“三因学说”.著成《三因极-病证方论》18卷,简称《三因方》,又称《三因极-病源论粹》(1174年),为中医病因学的专著,对后世病因病理学有很大影响。
陈无择学术思想
陈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在于阐明"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主张辨证重脉而处方不泥。
1、阐论三因。陈氏在《内经》和《金匮要略》有关病因理论的启迪下,结合临床治疗详尽地阐述了"三因学说",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先。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又指出"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可见陈氏把六淫之邪、瘟疫时气等列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以及仆伤虫毒等归为不内外因。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能相兼为病,彼此并非完全割裂。另外,陈氏认为三因致病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又可作为病因导致不同的病证。
陈氏注重病因。其目的是为正确地辩证施治。即"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他指出:凡治病。须识因。…不知其因。施治错谬。医之大患。不可不知。…"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并把三因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各种病证的辩正之中。如论五疸,认为"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忧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世医独丽于伤寒论中。不亦滥矣。学者宜识之"。又如论眩晕证治说:"眩晕既涉三因。不可专为头面风。"并具体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致眩晕的不同症状特点。这些见解,显然与后世"辨证求因","审同论治"。重视病因的观点相吻合。
2、辩证重脉。陈无择在详究三因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察脉辨证,强调学医必识"脉、病、证、治,及其所因"。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的诊脉方法。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陈氏认为是"学诊之要道"。其诊法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候六淫外感。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候七情内伤;其不应于人迎、气口者。为不内外因。然以左右关前分主内伤、外感,不及分候脏腑之说为优。所谓"列表里九道"。是将24脉分为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病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里病脉",和细、数、动、虚、促、结、散、革、代"九道病脉"3类。同时陈氏又指出 "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躁。风湿寒热属于外,虚实冷燥属于内。总之。"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
以儒治医医儒兼通
陈无择少时敏悟绝人,长于方脉、治病立效,有被称为不可救治的病人,能预告亡期,竟不出所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为《宋志》最早所记载。在该书第二卷的《大医习业》篇,他认为儒生必须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医生必须读《黄帝内经》的《素问》、《灵枢》,以及《难经》、《针灸甲乙经》、《太素》、华佗的《中藏经》、刘娟子的《鬼遗方》、《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黄帝明堂灸经》、《幼幼新书》、《产科保庆集》等。儒生不读五经,无以明道德性命,仁义礼乐,医生不读《灵枢》、《素问》,无以知阴阳变化;儒生不读诸子百家,无以知人才贤否和国家得失兴亡;医生不读《本草》,无以知药之好坏、性味、功能和养生延年。
陈无择以官比臣,以儒比医,说明医学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还详细开列了学医必须精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的具体书目,深刻论述了不读医药经典的危害,并阐述了许多学习方法,要求学医必须认真学习医药典籍和前人经验,并学习本朝名医大作,还要求医者学习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等历代名医的学术经验,做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大医。
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的《大医习业》一文,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教学大纲,陈无择《三因方》中的《大医习业》,是受孙氏学术影响,亦为培养后学,发展中医大业,起到极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一代大家的道德风范与大医精诚的风貌。
《三因方》影响巨大
《三因方》对中医病因学贡献极大。中医学所谓病因,就是指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病因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萌芽,陈无择在继承《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基础上,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将复杂的疾病分为“内因”,即伤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即外感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内外因”,包括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及虎、狼、毒虫、金疮等之类。主张以因辨病,按因论治,这不但是中医理论上的一大创新,也是中医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
在有关病因传变途径上,陈无择认为“六淫”为天之常气,先从经络流入,内含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乃人之常性,先从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不从邪气情志所生的,为“不内外因”。还认为各种致病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相互错杂致病。陈无择非常注重病因,其目的是为了正确施治,“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他说“不知其因,施治错谬”,“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陈无择论述诸病,无不详别三因,随因施治,因此对后世在临床上审因辨证,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在《三因方》以前,中医病因学虽然也积累了大量的病因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但只是分散的知识和积累,尚不能构成完整的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更谈不上中医病因学分支学科的形成。只有到了《三因方》病因学说专著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医病因学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分化出来,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其贡献是中医病因学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三因方》对中医辨证论治也有重要贡献。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与优势,它是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来观察分析疾病,从而确立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方法。中医辨证方法自成系统理论,内涵丰富。主要方法有八纲新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八种,因具四大特色,能使辨证诊治更加确切,临床疗效更好。由此可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仅仅是一部病因学专著,也是中医史上第一部以“审证求因,随因施治”的病因辨证论治的专著。陈无择则集中医辨证法于一炉,就是以病因为纲,脉、病、证、治为目的疾病诊治方法。有关研究认为其病因辨证论治方法的特色能使辨证论治更加确切,临床疗效更好。《三因方》不仅仅是一部病因学专著,也是中医史上第一部以“审证求因,随因施治”的病因辨证论治的专著。
位列唐宋金元名医
中医病因学说从殷商时期发端,一直到清代名医石寿棠撰成《医原》一书,历经3000多年,中间到了南宋,陈无择以其创立的病因学说《三因方》,成为中医病因学说奠基人。《三因方》在中医学术史上影响重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其“每类有方有论,世称文辞典雅,理致简赅,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可谓技压群芳。
1924年的《三三医报》上,曾载有章太炎题《三因方》五律一首:“子去近千载,留书为我师。持向空宇读,不共俗工知。大药疑蛇捣,良方岂鬼遗。清天风露恶,何处不相资。”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何绍奇教授认为,章太炎对汉以后的医书非常漠视,认为都不堪入目,却对陈无择的《三因方》表示如此好感,令人非常惊奇。章太炎予以这样高的评价与赞赏,无疑是少见的。
本页关键字:陈无择 鹤溪道人 三因方 永嘉医派 宋金元名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