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元
张兆元名老中医生于1955年,出身中医世家,著名中医肾病学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现任北京市第六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医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
张兆元对肾病的治疗有多年临床经验,对其有独到辨证施治方法。
张兆元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张汉祥。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的中医大家。张汉祥曾任职于甘肃省中医院院长,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主任中医师、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是甘肃省中医学院的奠基人。张师自幼受父亲熏陶,并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张师11岁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家,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张兆元自幼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等经典著作,为其启蒙教材,也为其中医理论奠基扎实的基础。张师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并结合现代医学,从病理、生理角度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进行方证辨证。用药特点为药少、剂轻、价廉。张兆元除肾病专业外,对其他内科杂病也十分擅长,如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冠心病、皮肤病、慢性肝病、风湿等亦有独到的治疗方法。张师行医,心系患者,医德高尚,为患者广泛赞誉。
学术思想
1、师从其父,处方用药轻灵
张兆元父亲张汉祥,中医内科学大家,在燕京大学肄业。1939年毕业于北平药学专科学校药科。曾任北平协和医院药剂师、西北医院药局主任。建国后,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药局主任、军区高干休养所所长,甘肃省中医门诊部主任、省中医院院长、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主任中医师、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是甘肃省中医学院的奠基人。对《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较深研究。张兆元自幼跟随父学医,用药秉承父亲,轻轻灵动,药味少,疗效佳,价格廉。如慢性咽炎患者,张兆元常用葛根芩连汤加半夏厚朴汤,其用药剂量之轻、用药加减之灵活,当是来源于张老的真传。
2、传承经典,善于古方今用
张兆元自幼熟读经典,对《伤寒论》更是倒背如流,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学生为之汗颜。张兆元在慢性肾病治疗中处方用药,善灵活应用经方、古方,且疗效确切。出自《伤寒论》五苓散、真武汤、葛根芩连汤、猪苓汤、桂枝汤、黄连阿胶汤,《金匮要略》大小柴胡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厚朴汤、当归芍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君子、二陈汤,《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的二仙汤,《三因极一辨证方论》的温胆汤,《兰室秘藏》的当归拈痛汤,《万病回春》的温清饮等等,无不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令人甚是折服。张兆元遣方用药并不拘泥于古方,临床并非原方不动应用古方,而是领会立方之要义,临证时灵活加减应用,常常多方通用,所开方剂区区十味余药,即提现几个方剂之要义。所开之方又处处可见其遵从古方之义。
3、 辨证论治,善抓主要矛盾
张兆元临证辨治慢性肾病经验丰富,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病精髓所在。张兆元临床总结一般将慢性肾病分为十二个证型,实证有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肝风证,本虚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张兆元在临床通过问诊,能准确抓住患者的主要矛盾,用药精准,充分体现了张兆元的临床诊疗经验,和高超的辨治技巧。
4、重视先天之本,调和相关脏腑
张兆元认为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由脏腑、经络等许多器官所构成的。它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在病理上也有一定的规律互相传变。慢性肾病与各脏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亦非肾脏独病。往往是他脏与肾脏兼病、并病,临床常见有脾肾阳虚证、心肾不交、肝肾亏虚等等脏腑同病的情况,因此在慢性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辨清脏腑之间的功能,是否协调,是否失常,这往往是肾病病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迁延的原因。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张兆元 中医世家 中医肾病学专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吴海霞
- 手麻手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肾气不足,肾合jjn助你解开健康密码
- 更年期睡眠不好怎么办,如何以“肾合胶囊”调和阳气不足,重获宁静梦境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