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生元
他生于中医世家,是著名中医学家、扶阳学派代表人物吴佩衡之子。临证擅用仲景之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等,尤其善用附子辨治诸多疑难危急重症,力挽沉疴,为我国当代扶阳学术流派杰出代表。
吴生元,男,1937年3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扶阳学派代表人物吴佩衡之子、学术继承人。
1960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专业,1960年至1970年跟师吴佩衡学习,1962年至1965年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进修结业,云南省第四届党代会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第二、五批、云南省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云南省科协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被云南省政府评为首批“云南省名中医”,1999年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云南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承家学,重附子,屡起沉疴享盛誉
出生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勤奋好学,熟读经典、博览古今,仁医仁术、采众家之长。临证擅用仲景之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等,诊治外感病、风湿病、脾胃病、老年病及咳嗽病等,尤其善用附子辨治诸多疑难危急重症,力挽沉疴,为我国当代扶阳学术流派杰出代表。年近八旬仍坚持门诊、查房,年门诊量逾5000人次,病家遍及云南省内地市县及川、渝、黔、桂等地,更有远从海外慕名来、满意而归的患者。世誉“第二代吴附子”。
宗经典,重温通,拓扶阳学说新篇
学术秉承《内经》重“阳气”及仲景温阳扶正思想,传承、发扬了郑钦安、吴佩衡扶阳学说之精华,系统阐述了“产热不足所致阳虚阴寒证”发病理论,主张“扶阳气、存津液”治疗大法,深谙东垣“顾护脾胃”要义,施用扶阳,又重温通,拓展了扶阳适应证;弘扬家学“少阳为气血之枢,少阴为生死之枢”之说,为中医急症学夯实了基础。
强学科,重普及,播扶阳学术种子
数十年来,积极投身中医学科建设及学术传承。一方面,为医院的建设发展殚精竭虑,建立的风湿科成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云南省中医名科。另一方面,支持基层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重视基层的帮扶普及工作,先后主办学习班30余次,亲至西双版纳、德宏、大理等中医医院义诊、讲学、指导查房及科研百余次,不遗余力为基层的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提供多方面支持。
抓传承,重育人,造扶阳学术梯队
作为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传人,对学生谆谆教诲、倾囊相授,先后培养6位学术继承人,还有云南省内外数以百计的中医药工作者,先后跟师学习,得以一睹吴氏精于辨证、独到的诊疗风范。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生元名医工作室”、“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传承、创新了扶阳学术理论与实践。
融中西,重科研,结“扶阳”硕果
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云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工作贡献奖2项、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编著《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等专著18部,发表论文37篇。研制“痛风消颗粒”、“痛风清洗剂”、“蠲痹颗粒”等中药制剂,为中医学术的发展、理论创新及新药开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入社会,重献策,倾心中医事业发展
多年来,参与《云南省发展中医条例》、《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制定,指导民族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担任国家21世纪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学术委员会专家、云南老年报医疗保健知识顾问、楚雄州人民政府天然药业发展工作顾问、云南省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咨询专家等,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吴生元同志秉承家学而独有创获,奉献云南而放眼全国,医德高尚而诲人不倦。53年来,在中医临床、教育、科研及管理领域兢兢业业、成绩斐然。作为我国无数岐黄子弟中优秀的一员,使得彩云之南的人民安居乐业,使得源远流长的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吴海霞
- 手麻手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肾气不足,肾合jjn助你解开健康密码
- 更年期睡眠不好怎么办,如何以“肾合胶囊”调和阳气不足,重获宁静梦境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