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润三
他擅治妇科病,认为补肾、调肝、健脾应是治疗大法。他系统论述输卵管阻塞的中医病名、诊断和病因、病机,首先提出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采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方法,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诊疗规范,填补了中医药在输卵管阻塞论治的空白。
许润三,男,1926年10月生,中日友好医院原中医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7月参加工作,1944年8月师从当地名医崔省三,1956年在南京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系统学习一年中医,从事中医药工作65年,至今仍坚持门诊工作。第一、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被北京市中医局、卫生局评为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许润三是全国著名老中医,在中医妇科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从医65年,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解除痛楚,医德高尚,医风朴实,潜心医道,参合各家经验,精于脉理,详于辨证,擅用经方。对中医内科、妇科病有丰富经验。尤其对妇科疾病,如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颇有专长。
许润三教授学术思想的继承挖掘工作是国家十五攻关的第一批中标课题,培养出数名热爱中医妇科事业的学生及徒弟,为科室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开院,许润三来到中医妇科任主任,他就象一面旗帜,一方面,为中医妇科学科的发展呕心沥血,使之成为了一个颇具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科室,得到了医院、患者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因名医带来的巨大的患者效应,造福了无数患者。
许润三教授多年来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曾主编或参编《中医妇产科学》等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国内外获奖。
许润三教授治疗妇科病注重肝脾肾三脏,尤以重视从肾论治。他认为,尽管妇科经带胎产等特有疾病是通过冲、任、督、带,尤其是冲任二脉直接或间接的损伤表现出来,但冲任督带的功能,实质上是肝脾肾三脏功能的体现。因此,补肾、调肝、健脾应是妇科病治疗大法。
他重视中医,但不排斥西医,主张中西医结合,他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掘和研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结合点,以进一步印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并为指导临床治疗开辟更广泛的途径。
他认为中西医两大学科各有所长,应互相取长补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他认为西医诊断注重局部病变,而中医诊断注重全身影响;西医治疗偏重共性,较少考虑个体差异,相同的病用同一类药,治疗规范化、程序化。而中医治疗偏重个性,量体裁衣,每个人用一份药。因此辨证与辨病的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整体与局部、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既全面又有重点,可避免治疗的片面性,提高治愈率。
他认为对于中医来讲,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西医学知识,这是时代的需要,将原属西医学的辨病指标转化为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指标,不仅可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路。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证病结合”,或“无证从病、无病从证”及“舍证从病、舍病从证”等取舍方法,沟通两者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进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许润三重视经典著作,善用经方,常言仲景之方药少力专,用当通神。许老师古而不泥于古,敢于创新。如他将《伤寒论》方四逆散灵活加味应用于妇科临床,治疗输卵管阻塞、盆腔炎、闭经、痛经、经期头痛等病效果甚佳。
他用中医理论系统地论述了输卵管阻塞的中医病名、诊断和病因、病机,首先提出了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应采用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的方法,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诊疗规范,填补了中医药在输卵管阻塞方面论述及治疗的空白。其特色疗法,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40多年来经他治愈的不孕证患者数以千计,遍及国内各省市以及世界各地。许润三近70年的学术成就与临证经验,对指导妇科临床具有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吴海霞
- 手麻手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肾气不足,肾合jjn助你解开健康密码
- 更年期睡眠不好怎么办,如何以“肾合胶囊”调和阳气不足,重获宁静梦境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