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才
他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尤其擅长脑病疑难杂症的中医诊治,特别是中风病的救治及康复;他创立了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脑病专科,并从1970年带领团队开始进行中风病研究,率先提出“痰瘀同治”论治缺血中风,使疗效大大提高。
刘茂才,男,1937年10月生,广东兴宁市人,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学术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脑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曾任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等职。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越秀区第11、12届人大代表等。
他从事中医内科一线工作50余年,尤其擅长脑病疑难杂症的诊治,特别是中风病的救治及康复。他创立了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脑病专科,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带领专科(学科)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特色专科门诊10余个、病区7个、病床300余张,成为全国中医脑病临床研究重要基地,为推动中医脑病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誉为“中西内外、比翼齐飞”。
他重视“脑为元神之府”说,力倡构建完整的中医脑髓理论体系以指导临床、解决证治中的难题,并出版专著《中医脑病临证证治》。他注重临床研究,从1970年开始进行中风病研究,在学术界普遍单纯从“血瘀”论治缺血中风时,他率先提出“痰瘀同治”,使疗效大大提高。针对中大量脑出血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他执简驭繁,抓住中大量脑出血的核心病机,在临床救治中采用阴阳类证辨治体系,立“清热熄风、破瘀涤痰、通腑醒神”等治法,取得良好疗效。
他主持“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大量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方案的研究”多中心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调控优势和特色,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等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并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同时,基于这项研究的临床路径方案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在全国各级中医院推广应用,并开发了系列有效方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2项。他带领的学术团队是国内唯一一个从中大量脑出血、小量脑出血、急性脑梗死、脑梗死二级预防、脑血管病围手术期研究领域连续20年承担国家攻关计划的中医脑病团队。
长期研究表明:他提出的系列方案能明显降低中大量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病死率和致残率,减轻卒中复发率,同时还明确了脑动脉瘤、脑血管支架成形术等围手术期中医干预的靶点、中医辨证规律,并形成了相关诊疗规范。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并发表中医脑病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
他的学术成绩深受行业认可,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推动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的创建,牵头组织成立了广东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等,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授予终身名誉主任委员。
他注重学术传承,倾心培养人才,先后培养硕士4名、博士19名、指导合作博士后5名、师带徒2名,其中多人成为中医脑病领域的全国著名专家。
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1990年获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特别贡献奖”,2009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2008年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等荣誉及称号。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吴海霞
- 手麻手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肾气不足,肾合jjn助你解开健康密码
- 更年期睡眠不好怎么办,如何以“肾合胶囊”调和阳气不足,重获宁静梦境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