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申田
他创新头针疗法,屡起沉疴。提出头针疗法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他在全国首次将中医针灸学同现代神经内科相结合,组建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一个针灸神经内科病房。创立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系,在全国率先设立“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及“神经病学”课程。
孙申田,男,1939年3月生,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共党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第一、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94年被省卫生厅、中医局评为首届“黑龙江省名中医”,199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就倡导中西医并重学术理念,主张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说明道理,使古老的中医沿着现代科学之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医之路。基于此理念,七十年代初,他结合北方地区多发脑病特点,在全国首次大胆提出将中医针灸学同现代神经内科相结合,组建了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一个针灸神经内科病房,系统地把中医药、针灸疗法引入神经内科学领域,创建了针灸学新的临床、教学及科研模式,多次到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学术交流,任美国东方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促进了龙江针灸学科发展与壮大,扩大了龙江针灸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龙江针灸学科建设初始,他大力提倡“继承与创新针灸”,认为只有培养大量高素质针灸人才,才能更好发展针灸学事业,故创立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系,提出在针灸学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传统授课内容外,还应增加西医学理论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和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型针灸学人才。他亲自撰写《神经系统疾病损害定位诊断及检查方法》一书,在全国中医院校率先设立“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及“神经病学”课程,亲自讲授。他十分注重教学融于临床,强调临床疗效是中医、针灸的灵魂。临床带教之时必亲身执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经历了无数艰苦历程,1992年他所提出的“院系合一”教学体制终于得以实现,成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暨附属二院,时任院长。在这一培养模式指导下,陆续培养出一大批高精尖针灸创新人才。经他亲自培养的66名博士、68名硕士和9名学术传承人,遍布国内外,卓有建树,已成为本地区乃至全国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与领军人才,为祖国中医药与针灸学事业创造了宝贵财富。在他辛勤努力带领下,学术继承人学术梯队精诚合作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学科于1988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省级A类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行医至今,50余年如一日,他始终工作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提出很多具有创新性观点。创新头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屡起沉疴;重视经络辨证,继承与丰富传统针灸取穴方法,为发展针灸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70年代始,他为揭示头针疗法治疗脑病机理做了大量临床及科研工作,通过“经颅重复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研究”、“电针运动区不同强度对脑影响”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从实践与理论研究证实了大脑机能定位与头皮对应关系选穴正确性,强调手法与疗效重要性,扩大了头针疗法治疗范围,提出头针疗法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首次证实头穴对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作用,他主持的针刺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研究,从周围神经损伤、脊髓、脑研究,客观证实了针刺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作用机制;在针刺选穴配方基本原则与方法方面,首次提出根据疾病损伤部位与解剖生理学相对应选穴方法,为临床针灸选穴配方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全国高校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1项,厅局级奖10余项,曾担任全国统编教材《经络学》副主编,出版《一针灵》、《神经系统疾病损害定位诊断及检查方法》、《新编实用针灸临床歌诀》、《孙申田针灸医案精选》、《孙申田针灸治验》等十余部专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吴海霞
- 手麻手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肾气不足,肾合jjn助你解开健康密码
- 更年期睡眠不好怎么办,如何以“肾合胶囊”调和阳气不足,重获宁静梦境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