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疽病证简述
背疽,泛指生于背部的有头疽。有头疽,是痈疽之发于体表而有粟米样疮头者。因其所生部位及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上、中、下搭手,上、中、下发背,对串肩搭手、莲子发、肩疽、发背、莲蓬发、体疽发、腰疽、脾肚发、对心发、对脐发疽等。其名虽多,而其疾病性质则同。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高粱厚味,使湿热火毒内蕴,造成内脏积热,气血凝滞,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发。
临床表现
本病临证有虚实之分:
1、其初起见局部红肿热痛,根束高肿,疮头有如粟米一只或多只不等,疼痛剧烈,甚则伴有全身寒热,口渴烦躁,便秘溲赤,脉见洪数,舌红苔黄者,此为实证。
2、若疮之始发,证见疽形平塌,根基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多较迟缓,溃后脓汁清稀,神疲纳呆,面色无华,脉数而无力,舌绛或淡者,则属虚证。
辨证施治
1、阴虚火炽型
证候:初起患部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疮形平塌,皮色暗滞,微热,压痛轻微,不易酿脓。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仅见发热,口干唇燥,溲赤便干。舌红无苔,脉细数。疮面腐烂较慢,溃后脓水稀少,或带血水,不易脱腐,新肉生长缓慢,疮面红亮如鲜牛肉,愈合较迟。治则:滋阴降火,和营解毒。主方:竹叶黄芪汤加减:大生地黄,麦冬,金石斛,生黄芪,当归,竹叶,生石膏(打碎),黄连,紫花地丁,金银花,皂角刺,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醒消丸、知柏地黄丸温开水送服。
2、气血两虚型
证候:初起局部微肿,隐约可见粟粒状脓头,疮面平塌,皮肤微热,压痛不甚,肿势缓慢,成脓亦迟,伴有低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略数而无力。中期疮面逐渐作腐,出脓不畅。后期脓水稀薄似水,腐肉难脱,新肉生长缓慢,疮面难敛。治则:扶正补虚,托毒透脓。主方:托里消毒散加减:党参,生黄芪,白术,当归,白芍,桔梗,皂角刺,茯苓,金银花,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后期宜气血双补,兼调脾胃,方用八珍汤加味。中成药西黄丸、八珍丸,温开水送服。
3、热盛阳实型
证候:局部红肿热痛,根束高肿,疮头有如粟米一只或多只不等,疼痛剧烈,甚则伴有全身寒热,口渴烦躁,便秘溲赤,脉见洪数,舌红苔黄。治则:清热解毒、疏风活血。主方:仙方活命饮加减:当归,赤芍,丹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陈皮,象贝母,炙穿山甲,皂角刺,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水牛角解毒丸,温开水送服。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