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的中医及局部和整体理论
中国古代文化中反复提到一个重要的见解,即在一个生命体中的局部有整体的信息。如《道德经》:“万物皆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吕氏春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宋代朱熹也有类似的论述:“物物具一太极谓之全,亦可谓之偏,亦可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无不偏“以及“物物一太极,总此一太极”等。意思皆指以人和自然而言,天地为一大宇宙,人身为一小宇宙并含有天地的大宇宙的信息;从人身而言,局部又含有全身的信息。这些理论深深地渗透进中医学的理论构架中,如中医学中藏象学说的根据就是“有其内,必形于外”。《素问·三部九候论》、《灵枢·五色》、《灵枢·热论》、《灵枢·大惑论》等论述中有关应用寸口脉、面、眼、舌、耳、手脚等部位进行全身诊断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就显然运用了一些人体中的特殊部位会含有全身的信息这样的理论,从而创建了五色诊、寸口脉诊、眼的五轮八廓诊、五脏舌诊、耳诊、鼻诊、手诊、足诊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的出现和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都说明在人体头部、五官、四肢躯干等一些特定的部位,有局部可以体现整体的生命信息系统。这些诊法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就面诊、眼部五轮学、舌诊、寸口诊断学、耳诊等为例进行具体论述。
中医理论认为在人体面部存在着五官与五脏的一对应关系。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又说:“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践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又如《灵枢·脉度》篇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说明了面部七窍的功能是源于五脏精气的奉养,五脏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五官表现出来。就是说中医脏象学说中的“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目者,肝之官也”,是把人的面部七窍作为一个含有整体信息的缩影,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目与肝的关系的。这是五官分属五脏的理论之源。
《灵枢·五色》篇说:“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颧者,肩也。额后者,臂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这段话前半部分为内脏组织器官在面部的定位区,后半部分为躯体各部位在面部的定位区。中医学认为面部所以能比较敏锐地反映全身健康状况,是因为通行全身的最重要的经脉都汇聚于面部,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气血皆在面部经过,即所谓“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一个面部就具有五脏六腑、四肢关节的分布定位,这是人体全息现象最完整的描述之一。全息理论的提出源于现代,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息”这一说法,但实际上很早就运用与此相当的理论。
眼又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不但有“肝开窍于目”的理论,还强调眼是全身整体的一部分,与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长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灵枢·气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癃津液别》说:“五脏六腑,目为之候。”这些论述为诊察目窍了解脏腑机能状况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中还明确地提出了“寸口独为五脏主”的理论,并论述了其机制。如《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也,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素问·经脉别论》进一步指出:“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指出独取寸口可以诊断五脏气血盛衰,其理论依据是因为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可朝百脉,面胃藏五脏六腑之精气,故诊寸口脉以观察胃气之强弱面鉴别五脏六腑之精气盛衰。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通过舌诊可以判断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区别病邪的性质和扴断疾病预后与转归。首先全身脏腑皆有经脉与舌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如《灵枢.经脉》曰:“手少阴别......系舌本”;“肝者......脉络舌本也”;“肾足少阴......挟舌本”,其经别“直者系舌本”;“足太阴经......连舌本散舌下”,其经别”贯舌中”;“手少阴之筋人系舌本”;“足太阳之筋支者别人结于舌本”;“手少阳之筋......系舌本。”等,这是舌诊脏腑配属的形态学基础。另外,《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至阳明''则说明六腑中的膀胱、三焦和胃等也与舌有联系。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面走空窍......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面为味。”从功能上进一步解释了观舌诊病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认识到在身体的某些局部含有全身的信息,可以从局部来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从上述有关面部、眼部、舌部、寸口与脏腑肢体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证实。头部也是如此,《内经》中多次提到“头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太平经》也指出:“三百六十脉......外出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于脏。”这些都说明了头与全身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头针不但可以治疗头部的疾病,也可以治疗全身疾病。
本页关键字:头针 中医理论 整体理论 五脏六腑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头针的经络理论 下一篇:与头部有关的十五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