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器具技法 --> 面针疗法

面针疗法

面针疗法,是在面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针刺,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方法,亦为针刺麻醉的一种方法。

面针疗法,是在面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针刺,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方法,亦为针刺麻醉的一种方法。《灵枢•本输》有针刺天容、颧髂、听宫攒竹承浆、人中、素髎阳白等面部穴位治疗多种疾病的记载。到了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有关针刺面部穴位治疗疾病的记载则更多、更详细。近代,又在面部发现了五脏六腑和手足四肢的相应部位,刺激这些相应部位,可以治疗脏腑和四肢疾病。这种疗法是在中医“面部色诊”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灵枢•五色》说:“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沉浮,以知浅深;察其色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上于面……”因此头面是全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反应中心,正如《类经》所言:“头面为人之首,凡周身阴阳经络无所不聚。”十二经脉中除手足三阳的主干直接分布到头面外,还有手少阴心经“循咽,上系目系”;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并“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也循行到面部。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在体内沟通表里脏腑后,表里二经的经别都相合而上走头面部。在奇经八脉中,督脉“下额,抵鼻柱”,任脉“循面入目”;冲脉除并于任脉循面目外,还渗诸阳,灌诸精,加强了头目与全身内外的联系,通过经络气血的传输,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脏腑肢节的病理变化能在面部的一定区域反应出来。而针刺这些穴位,则能对有关的脏腑肢节起到“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恢复机体阴阳平衡。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早在《灵枢•五色》中即有记载,面部可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反映“五脏、六腑、肢节三部”的病症。这些区域划分为“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面针就是根据上述各反应区的论述,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共分为6个部分24个穴位。

1.额部(共3穴)

(1)首面穴:位于额正中部,当眉至前发际正中连线上、中1/3交界处。

(2)咽喉穴:位于首面穴与肺穴连线中点,即“阙上”处。

(3)肺穴:位于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即“阙中”处。

2.鼻部(共6穴)

(1)心穴: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目内眦连线中点,即下极处。

(2)肝穴:位于心穴直下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

(3)脾穴:位于鼻尖端处,即“面王”。

(4)胆穴:位于肝穴两侧,当鼻梁骨外缘偏下方,目内眦直下。

(5)胃穴:位于脾穴两侧鼻翼的中央。

(6)膺乳穴:位于心穴与内眼角中点。

3.口部(共2穴)

(1)膀胱、子宫穴:位于人中沟中点。

(2)股里穴:位于口角旁5分,当上下唇相吻合处。

4.颧部(共4穴)

(1)小肠穴:位于颧骨内侧缘,胆、胃穴连线中点的外方。

(2)肩穴:位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处与小肠穴相平。

(3).大肠穴:位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处。

(4)臂穴:位于颧骨后上方,肩点的后方,颧弓下缘处。

5.耳前部(共4穴)

(1)肾穴: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

(2)脐穴:位于肾穴下3分。

(3)背穴:位于耳屏前方,当耳屏内侧与下颌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胃下垂、缺乳、各种痛证及针刺麻醉  面针疗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人中针疗法        下一篇:温灸筒

>> 返回器具技法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