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奇经八脉考》
【生平】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李时珍生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佚事】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为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导他。不出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公元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公元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著述。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于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公元1578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著作与成就】
李时珍除了撰有《本草纲目》这一药学巨著外,尚有《濒湖脉学》、《脉诀考证》、《奇经八脉考》等医著,后者是李氏对奇经八脉理论的归纳与阐述,成书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刊行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
李时珍对针灸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撰著了《奇经八脉考》一书,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奇经八脉考》集前人对奇经八脉的有关论述,详加考证,对每条奇经的循行和主治病证予以总结和阐述,旁征博引,丰富了奇经八脉理论,补充了经络学说。全书内容丰富,说理透彻,论证翔实,为后世医家所赞赏。
该书一反以往著作多以督、任二脉作为奇经八脉的纲领之说,而将阴维脉、阳维脉作为八脉之纲,这不仅可从书中的编排体例上看出来,而且在论述时也明确显示了这一点。“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李氏的这一观点对奇经八脉理论作了阐发,亦形成了奇经八脉中关于何者为纲领的一家之见。
《奇经八脉考》在考证所载腧穴时,能详加订正或删其重复,另外还补充了一些腧穴。如滑寿在《十四经发挥》中共载奇经八脉穴141个,《奇经八脉考》经过认真考订和增删后达到158穴。《奇经八脉考》的另一特点在于末尾的释音部分,对人体解剖名称、疾病及症状名称等作了详细的解释,为初学者提供了较大的学习便利。
上一篇:杨继洲与《针灸大成》 下一篇:黄竹斋与《针灸经穴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