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针行杵的高度、角度、轻重、徐疾
在杵针操作中,正确掌握杵针施术的上下高度、角度、轻重、徐疾对提高杵针治疗效果,防止挫伤皮肤、肢体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杵针施术时的高度、角度、轻重、徐疾的不同,杵针透达体内的针感亦有差异,并直接影响到杵针治疗的效果。
(一)杵针施术的高度
行杵高度即杵针尖与接触治疗部位体表皮肤之间的距离。临床上因杵针器具的制作材料和施术手法、施术部位以及病人体质情况而定。
若杵针工具质地重,病人体质瘦弱,施术部位面积较小,则行杵高度稍低一些;若杵针工具质地较轻,病人体质肥胖,施术部位面积较大,则行杵高度稍高一些。总之,以病人在行杵时感到舒适为度。
(二)行杵角度
行杵时的角度,指的是在行杵时杵针针具与行杵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行杵时要达到的治疗目的而定。一般有直杵、斜杵、旋转杵三种习用角度。
1.直杵
杵身与治疗部位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行杵。此法适用于人体的大部分腧穴,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行杵方法。
2.斜杵
杵身与治疗部位皮肤表面呈30°-45°角倾斜行杵。此法宜于指掌、趾跖、耳郭等部位的腧 穴。
3.旋转杵
杵身与治疗部位皮肤表面呈90°角,旋转行杵,即顺时针或反时针旋转。此法常用于杵针做运转手法,对腧穴面积较大的部位进行操作治疗,如八阵穴、河车路等。
(三) 行杵轻重
行杵轻重应根据杵针工具的材料质地、施术部位和病人体质情况而定。凡杵针工具质地轻,病人体质肥胖,施术部位肌肉丰厚的行杵较重;凡杵针工具质地重,病人体质瘦弱,施部位肌肉瘦薄的行杵较轻。行杵轻重的标准是:轻,受术者有杵针治疗感觉,但不感到刺激偏重而不适。重,受术者能耐受行杵时的最大刺激,但无疼痛不适之感。
(四)行杵徐疾
行杵徐疾应根据病者的体质、施术部位、病情虚实等情况灵活运用。
徐:一呼一吸行杵4次左右,即1分钟钟行杵60-80次。
疾:一呼一吸行杵6次左右,即1分钟钟行杵90-120次。
临床行杵时的高度、角度、轻重、徐疾,还应根据病人体质、形体、年龄、施术部位、病情虚实等情况综合而定。凡年老、年幼、体弱、久病气虚者,宜轻、疾、浅杵;青壮年、体健、正盛邪实、新感气实者,宜重、徐、深杵。凡羸弱之体则轻浅杵之;肥厚之躯可深重行杵。凡头、胸、腹部腧穴宜轻杵之;背、 臀部腧穴可重杵之。凡虚证以轻快行杵;实证以重缓行杵。
本页关键字:杵针行杵 行杵高度 行杵角度 行杵轻重 行杵徐疾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