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脐疗方
1方
【药物】黑丑(即牵牛子)7枚。
【制法】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
【用法】临睡前敷于肚脐上,用胶布固定。用于小儿夜啼,经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者。
【疗效】治疗20例,大多在当晚就能止哭。
【验案】患者,男,1岁,1982年11月20日就诊。其父代诉:患儿白天没有事,一到深夜12点无故哭闹,到天明前就止。到医院检查,说发育正常,未发现病变,服药月余,不见好转。即用黑丑敷脐,次日喜告昨夜安睡未啼,随访1个月未复发。
【出处】《中医杂志》。
【备注】《本草纲目》有此记载。
2方
【制法】共研末,再与适量捣烂(或嚼烂)的陈细茶拌匀,加水少许,捏成小饼状。
【用法】外敷于脐中,用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用于小儿夜啼。
【疗效】一般敷2~6次症状消失。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四川中医》。
3方
【药物】朱砂适量。
【制法】研极细末,瓶装备用。
【用法】于晚上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鸡羽毛(棉签亦可),以温开水浸湿,再蘸药末少许,涂于神阙、劳宫(双)、膻中和风池等穴,不用包扎,每晚1次。用于小儿夜啼。
【疗效】治疗71例均愈。一般1次即效,可连用3日。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备注】另据报道,取朱砂在粗瓷碗内磨水(或粉末调水),用毛笔蘸朱砂汁涂于脐部,同时涂心窝和手足心,连用5~7天,治疗小儿夜啼效佳。[《乡村医学》]
4方
【制法】共为细末。
【用法】每用1克填脐,包扎固定。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5方
【药物】朱砂、琥珀各等份。
【制法】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于晚上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鸡羽毛(棉签亦可),以温开水浸湿,醮药末少许,涂千神阙、膻中、劳宫等穴,为免污染衣物可酌包扎,每晚1次,可连用3日。用于小儿夜啼。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92例,总治愈率为92%;无效8例,占8%。
【验案】患者,女,6个月。不明原因的整夜哭闹20余天。入夜即哭,天明方止,偶尔入睡稍有声响即醒,无寒热,食欲、二便正常。其父业医,无策时灌服安定之类镇静药,可图一时之功,但不能根治,且对小儿身体不利。用上法治之,一夜即愈,连用2次,半年来再未发作。
【出处】《光明中医》。
6方
【药物】公丁香3粒,米饭适量。
【制法】公丁香研末,与米饭和匀作饼。
【用法】贴小儿脐部。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湖北省《验方选编》、《中医外治法》。
7方
【药物】陈茶叶适量。
【制法】研成细末,用酒调。
【用法】敷在小儿脐部,盖以药棉,布带包扎。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安徽省单验方选集》、《中医外治法》。
8方
【药物】活地龙2~3条。
【制法】捣烂。
【用法】敷在脐上,用纸盖好,一夜即安。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9方
【药物】五倍子30克。
【制法】烧存性研末,用乳母口水调作成饼。
【用法】贴患儿脐部,以布缚定。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增广验方新编》载:“用五倍子研末,口水和作饼,纳肚脐内,以带扎之,效。”又据《本草纲目》“小儿夜啼,五倍子末,津调,填于脐内。”
10方
【药物】牛蒡子3克。
【制法】研末,掺膏药上。
【用法】贴患儿脐中。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1方
【药物】吴茱萸30克,五倍子15克,面粉15克,朱砂6克。
【制法】共研为末,水调为糊状。
【用法】敷患儿神阙穴及脚底涌泉穴。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12方
【药物】陈艾9~15克。
【制法】炒热揉绒。
【用法】包肪眼。用千小儿夜啼。
【出处】《食物疗法》。
13方
【药物】鸡蛋1个,油虫沙1.5克,葱白适量。
【制法】将鸡蛋煮熟,连壳纵切,掏去蛋黄,将油虫沙、葱白共捣烂如泥,纳入蛋黄窝中。
【用法】趁温覆盖肚脐,布带缚定,次晨去掉。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简易推拿疗法》。
14方
【药物】鸡粪适量。
【用法】涂小儿脐中,男用雄鸡粪,女用雌鸡粪,极妙。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15方
【药物】羌活、防风、天麻、薄荷、黄连、甘草、全蝎、僵蚕、陈胆星各9克,犀角片3克,朱砂3克,牛黄1.5克,冰片少许,麝香少许。
【制法】前10味药用麻油熬膏,黄丹收,再入余药搅匀。
【用法】摊贴胸、脐。用于小儿夜啼。
【出处】《理瀹骈文》。
【备注】亦可清心、解热、退惊、安神、除烦躁。
16方
【药物】韭菜子适量。
【制法】烘干,研为细末,过筛,用水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12~24小时换药1次,连敷3~4天。用于小儿夜啼属脾脏虚寒者。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17方
【药物】丁香、肉桂、吴萸各等份。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用于脾寒腹痛夜啼。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18方
【制法】烘干,研为细末,用酒调成膏,炒热,纱布包裹。
【用法】以肚脐为中心在腹部从上而下热熨,反复多次,冷则用热水袋热敷。用于小儿夜啼属寒者。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19方
【药物】乌药10克,僵蚕10克,蝉衣15克,琥珀3克,青木香6克,雄黄5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使用时取上药10克,用热米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涂在敷料上,敷脐。每晚换一次,7天为一疗程。
【出处】《四川中医》。
20方
【药物】血竭3克,冰片1克,菖蒲6克,朱砂1克,磁石5克,肉桂6克。
【制法】研粉混用,干燥装粽色瓶备用。
【用法】温水洗净肚脐,将散剂放入,外敷纱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3克,7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停止用药30天做疗效观察。
【疗效】治疗30例,治愈25例,好转3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3qo。
【出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0(10):43,2004。
21方
【制法】研为细末备用。
【用法】用药末填脐,外用胶布固定,1~2天换药1次。
【备注】用于小儿仰卧,见灯火或上半夜啼哭尤甚,啼声响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22方
【药物】朱砂、珍珠粉、五味子各等份。
【制法】研为细末备用。
【用法】取少许药粉填脐,外用胶布固定,1~2天换药1次。
【备注】用于因受惊恐惧的患儿,哭声尖锐,时高时低,紧偎母坏唇与面色乍青乍白。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23方
【用法】共研细末填跻,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每晚热敷15~20分钟。
【备注】用于夜间阵发性啼哭,腹胀,呕吐乳食,大便酸臭,乳食不节。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本页关键字:小儿夜啼 脐疗方 黑丑 朱砂 牛蒡子 《中医杂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