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艾灸 --> 艾灸保健 --> 冬季扶阳“三九灸”,祛除寒病又养阴

冬季扶阳“三九灸”,祛除寒病又养阴

寒冬里掀起衣裤,对准背部、腹部、腰部、腿部的某些穴位贴膏药,不久皮肤就会发热、发红,若不留神,可能还会烫出几个水疱来。这种古朴的疗法,在一九、二九、三九这三天各做一次,就是三九天灸。

每一到冬至,总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涌进医院做“三九天灸”,宛如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医盛典”。

寒冬里掀起衣裤,对准背部、腹部、腰部、腿部的某些穴位贴膏药,不久皮肤就会发热、发红,若不留神,可能还会烫出几个水疱来。这种古朴的疗法,在一九、二九、三九这三天各做一次,就是三九天灸。

1、冬季扶阳,祛除寒病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所以人们常会在冬至那天熬鸡、炖羊以补阳气。而“三九天灸”治病的原理,也与之相似,三九天灸的作用贵在养阴扶阳。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也是一年中人体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日子。在中医看来,“阳气生于春而藏于冬”。冬季阳气收敛于人体内,气血不足,卫外机能不健全,难以抵御外来疾病,因此各类呼吸系统疾病比较

常发。此时顺应自然阴阳升降的趋势,运用温阳益气、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麻黄等药材进行贴敷,可以扶助人体阳气,化解病人体内阴寒之气,从而达到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阶段。

三九天灸能通过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周围组织的营养,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三九天灸这一疗法已有上千年历史,主要能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虚寒性胃脘痛、慢陛肠炎、消化不良、虚性便秘等消化道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痛症,以及慢性盆腔炎、虚寒性痛经等女性疾病。

2、三九天灸养阴,夏季少生病

除了能在寒冬治疗冬病以外,三九天灸还素有“夏病冬治”美称。

这是因为三九天灸还有养阴作用。《黄帝内经》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折损阴气便与自然界阴气上升之势有所违逆,就会损害健康。养阴就好比为花草浇水一样,如果水分不足,能运载的养分就不足。对人体而言,秋冬不养阴,春夏就会燥热而容易上火,出现疾病。

三九天灸养阴,体现在其选择的穴位上。不少人对武侠剧里的“任督二脉”印象深刻,实际上,三九天灸贴的穴位就在有“阴脉之海”之称的任脉上。任脉经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等穴位,中医认为,其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

这里所说的“夏病冬治”,并非完全是有病治病的意思,而应理解为在冬季预防夏季可能出现的疾病。“中医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防病也可以看作是治病的一部分。

3、不多不少,三贴即可

天灸贴敷不同于一般药物治疗,不能一朝一夕见疗效,往往需要坚持三年,才能看到疗效,有效率可达80%以上。

常有人问:我在冬至这天忙不过来,错过了第一次,那还有必要继续三九天灸吗?专家建议,尽量严格按照时间贴敷,若漏贴“一九”贴,可在“三九”天后的第九天,也就是四九这一天补回来。“但要切记,三九天灸贴三次就足够,一些医院提出还要贴预热贴和巩固贴,有故意增加收费的嫌疑。”

一般而言,成人贴药宜控制在1小时内,儿童15~30分钟。而不同医院所用的药方不同,贴药时间也有差异,最好在皮肤感觉灼热疼痛前揭药。

万一贴药时间过长贴出水疱,也不用太担心。因为三九天灸本身就是一种“发疱”疗法。当水疱出现时,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到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若个别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膏并及时到医院处理。

由于天灸取穴的准确与否对疗效好坏起关键作用,因此,不建议大众买药回家自行贴敷。

4、食物和人群,均有禁忌

三九天灸并非人人适宜

三九天灸最适合体质偏虚、阳虚型以及一些疼痛性疾病人群。而素体热盛、湿热重、阴虚火旺、过敏体质的人,则不适合进行三九天灸。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处于经期的女性、体温超过38摄氏度者,是三九天灸的禁忌人群。这是因为,天灸药剂中含有较强的刺激性药物,温燥动血,可能导致孕妇子宫收缩,导致流产。而由于天灸所取穴位大多在腰部,经期女性进行天灸,则容易导致经血过多。

此外,婴幼儿皮肤细嫩,容易灼伤皮肤,且无法表达疼痛或灼热的感觉,因此2岁以下的婴幼儿也需谨慎进行。个别婴幼儿因特殊病情,需要行三九天灸治疗的话,建议贴药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在食物方面,也有禁忌

冬至日,一些地方有吃牛肉帮补中气的习俗,不过,如果做了三九天灸,则应该忌口。三九天灸者当天还不宜食用鸡、鸭、烧鹅、牛肉、虾、蟹、海产品、花生、韭菜、芋头等“发物”。

为巩固疗效,天灸期间应注意清淡饮食,不宜嗜吃生冷食物,以防损伤正气影响疗效。可以多吃藕、萝卜、胡萝卜、黑木耳红薯等,还可以用枸杞子、麦冬玉竹等中药来辅助调养。

本页关键字:三九天灸  三九灸  冬季扶阳  祛除寒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冬日“艾灸养阳”有诀窍 你必须了解的艾灸知识        下一篇:

>> 返回艾灸保健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