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艾灸养阳”有诀窍 你必须了解的艾灸知识
艾灸是一项普及性广、操作容易的中医传统技术,施灸于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穴位,能够达到怡和气血、通调经络、补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方法又称为保健灸法。
一、为什么选择艾灸?
《黄帝内经》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的一生就是阳气由强到弱,缓慢消耗的过程。宋代医家窦材认为,人体的衰老现象与阳气的消耗相联系:人到晚年会出现阳气虚衰而手足不暖、动作艰难;或出现下焦元气虚疲而影响夫妻生活等的现象。并且认为艾灸扶助人体阳气的功能优于丹药和附子。
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艾灸的确是“治未病”的好方法。
首先,因其时间适宜。艾灸要求一对一的操作,操作时间比较长,在家中操作比较合适。
其次,因其效用适宜。灸法是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即艾灸的温热之力作用于人体局部腧穴,再通过经络的传导将药力传入体内,渗透诸经,透达筋骨,调和营卫。
最后,因其疗效突出。灸法具有扶正祛邪、通络止痛、祛风解表、消瘀散结、温经散寒、补益中气、升阳固脱、回阳救逆等作用。除了历代传承的临证医案,现代大量临床实践再次验证,艾灸可调节人体血脂和全血黏度,防治由此诱发的血脂升高和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激活内脏功能,协调物质代谢,改善机体功能紊乱,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维护机体免疫力的平衡。
二、艾灸应当如何操作?
作为居家保健,艾灸一般有两种操作方法:
1、手持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穴位,距皮肤约2厘米~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距离因人而异,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5分钟~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根据个人情况可以适当延长至30分钟~40分钟。
2、灸架温和灸法。用艾灸架支撑点燃的艾条,对准应灸穴位,固定于人体局部,进行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
艾灸顺序:《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施灸的时候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三、哪些情况不适宜用艾灸?
1.皮肤薄、肌肉少的部位不适宜艾灸;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适宜艾灸;关节部位不适宜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等部位不适宜艾灸。
2.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状态,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或无自制能力之人如精神疾病患者等皆忌灸。
3.经医生确认不适宜艾灸的疾病或症状。
四、选用什么艾灸穴位?
提到选穴,须先向您介绍一下宋代的保健灸。宋代自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医学,宋代人也普遍认可“患者在家自行施灸”,这也促进了后世艾灸保健的普及。
如宋代医学家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倡患者在家自行施灸,为患者找到了一条“治未病”的便利之途,也为灸法的传播起到关键的作用。书中记载不少病人自灸的案例,如灸囟会穴可治疗鼻出血、头痛等症:
《第三·虚损》:“有兵士患鼻衄不已,予教令灸此穴即愈。有人久患头风,亦令灸此穴即愈”;如灸肾俞穴可治疗男子梦中遗精。
《第三·肾虚》:“有士人年少,觅灸梦遗。为点肾俞酸疼,其令灸而愈”;如灸大肠俞可治疗腹痛泄利、里急后重(注: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之状)。
《第三·肠痛》中“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重,甚苦之……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
除了常见的足三里、大椎外,在这里为大家提供几个比较容易找到又有保健作用的穴位:身柱、三阴交、食窦。
身柱: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正坐低头时颈椎突起最高点下凹陷处)下连续数第三个椎体下凹陷即是,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的功效,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适用于小孩体质虚弱、易外感咳嗽及久病不愈者。
三阴交: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有益精、生津、补血、调脾胃、调冲任、强健脾胃、引火下行之功效。适用于女科疾患,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食窦: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扁鹊心书》认为,食窦穴属脾,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以上穴位具体操作方法:用艾条直接熏灸穴位,艾条与皮肤有一定距离,不少于5厘米,可以根据个人对热度的耐受而自行调节。每次操作不少于15分钟~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可以有全身微汗出。
五、艾灸小知识
古人为何选择艾草施灸?
艾草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早已有之,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现艾草不仅易燃,且有一定的温通作用和药效。如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南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三月三日采,暴干。……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现在很多艾条包装上都会印上“三年陈艾”“五年陈艾”的字样。艾条以登记怎么划分?应该如何挑选与鉴别?
艾条是由艾叶干燥之后制成艾绒,卷制而成。依据目前的实验研究结果,艾绒储存时间越久,难挥发成分越多,这些成分可能是艾灸时的有效成分。因此,艾条的等级与艾绒纯度、储存时间关系密切。
艾绒等级有5:1、8:1、20:1、30:1等比例,这个比例是指艾叶提取的纯度。如5:1就是5公斤艾叶提取1公斤艾绒,30:1就是30公斤艾叶提取1公斤艾绒,这就是艾绒的等级。等级越高艾绒纯度越高,杂质越少。艾条标明以上比例等级,并源自正规药店,说明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
中药讲究产地,明代李言闻、李时珍父子对艾叶研究颇为深入。艾绒中的上品来自李时珍的故里蕲春。李言闻曾著有《蕲艾传》一卷,据现有文献研究,此书是第一本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并附以艾叶治病的单验方。他对道地药材蕲艾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诸多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声名鹊起。
六、注意事项
若艾条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不要使用
1、霉变。因为艾绒容易吸潮、霉变,霉变的艾灸条有霉变气味,燃烧后的气体有较强的霉味,如使用这种艾灸条,短时间则头疼头晕,长时间则伤身害体。
2、非纯棉纸包装。因为劣质纸张有害于身体。
3、含有粉尘、枝杈等杂质。艾条中含有杂质,会出现爆燃,灼伤肌肤,损及经脉。
重新认识艾灸的“常识性”作用
艾灸作为养生保健以及治疗手段,受到不同层次受众的重视,但是有几点“常识性”的内容,需要重新认识。
1、艾灸的使用时段。并不只是天气转暖才可以应用艾灸,像三伏贴一样,三伏灸也有相似作用。
2、艾灸的禁忌。常态用常法,在保健状态下,艾灸的禁忌,确实需要认真对待。但是当艾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可以不考虑常规使用方法,比如局部的发泡灸,或者某些急性病而选取艾灸。但是必须由医生操作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体质。有说法认为,“阴虚之人”不宜艾灸。有实验研究的结果提示,艾灸对此类证型的患者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这种情况务必咨询专业医生,再进行选择。
本页关键字:艾灸养阳 艾灸知识 艾灸穴位 艾草施灸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艾灸疗法补“下焦”三大“要穴”要记牢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望都县中医医院开展一氧化氮检测新技术
- 谈谈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耳朵常年露在外 日常“护耳”很关键
- 冬日“艾灸养阳”有诀窍 你必须了解的艾灸知识
- 临床上乳腺癌应与5类疾病相鉴别
- 乳腺癌的病因病机与诊断要点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