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经行浮肿
【概述】
每逢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时面目或肢体浮肿,经后自然消退者,称为“经行浮肿”。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3~5天即开始浮肿,经净后浮肿消退。以育龄妇女多见。中药治疗效果好,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范围,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行浮肿主要病因病理是脾肾阳虚,水湿运化受困。也有肝郁气滞,水湿宣泄不利。在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肾愈虚或气血壅滞,水湿泛溢肌肤而浮肿。治疗以健脾温肾利水为主,辅以调经,如因气滞者可予理气行滞,化温消肿。
【中成药】
1、滋肾通关九: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浮肿尿少者。
2、附桂八味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肾虚浮肿者,可与滋肾通关丸同时服用。
3、四制香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气滞浮肿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者。
4、参苓白术散: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虚浮肿伴大便溏薄者。
【简便方】
1、河白草30克、玉米须30克,煎服,每日服1次。有利尿退肿作用,治疗各种浮肿。
2、见肿消60克,水煎服。有利尿退肿作用,用于浮肿者。
3、冬瓜皮60克,水煎服。有利尿消肿作用,用于浮肿者。
【其它疗法】
1、体针:取地机、合谷、三阴交、血海、水分穴,用泻法。每日一次或间日一次,适用于气血阻滞型经行水肿者。
2、耳针:取膀胱、肾上腺、子宫、肾皮质下等穴。每日选上穴3~5个,取毫针中度刺激,留针30分针,每日或隔日1次。
3、耳穴压迫法:取穴同上。每次选3~4穴,用王不留行籽在上述穴位贴压,每日按3~5分钟,每日行2~3次按穴。
4、灸法:取肾俞、气海、中极、三阴交等穴。每次取3穴,每穴用文条灸或熏5~7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适用于肾虚患者。
【注意事项】
1、经行浮肿与体质虚弱(脾虚或肾虚)有关,还与气血失调有关,因此平时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和气血,预防本病的发生。
2、经行浮肿者平时饮食宜淡,少食腌制品或过分油腻的食物。
3、行经之前适当控制水分摄入量,以免引起或加重水肿。
4、对于经行水肿久治无效者,应进一步作全身的内科检查,明确水肿的病因,以确定治疗方案。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暑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07月21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月07月21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07月21日快讯
- 更年期综合征
- 更年期综合征辨证论治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