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
【拉丁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Var.Clavata Ser.
【别名】甘瓠,甜瓠,净街棰,龙蜜瓜,天瓜,长瓠,扁蒲
【名称考证】甘瓠、甜瓠、净街棰、龙蜜瓜、天瓜、长瓠、扁蒲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葫芦科植物
【药用部位】瓠子的果实。本植物的种子(瓠子子)、老熟的干燥果皮(蒲种壳)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甘,寒。①《千金·食治》:“味甘,平,滑,无毒。”②《唐本草》:“甘,冷,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微毒。”入心,膀胱,肝三经
【功效主治】清热止渴,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治水肿腹胀,烦热口渴,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4两;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千金·食治》:“扁鹊云,患脚气虚胀者,不得食之。”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古籍考证】出自 ①《唐本草》:“瓠味皆甜,时有苦者而似越瓜,长者尺余,头尾相似。与甜瓠蒌体性相类,啖之俱胜冬瓜。”②《群芳谱》:“瓠子,江南名扁蒲。就地蔓生,处处有之。苗、叶、花俱如葫芦,结子长一、二尺,夏熟。亦有短者,粗如人肘,中有瓤,两头相似。味淡,可煮食,不可生啖,夏月为日常食用,至秋则尽,不堪久留。”
【相关选方】①治小儿初生周身无皮:用瓠烧灰,调油搽之。 ②治左瘫右痪:瓠子烧灰,酒下。 ③治痰火腿脚疼痛:瓠子烤热包之。 ④治诸疮脓血流溃,杨梅结毒,横痃鱼口:瓠子用荞面包好,以火烧焦,去面为末,服之。(选方出《滇南本草》)
【原生形态】瓠子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软毛;卷须有分枝。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圆形至肾状卵圆形,长10~40厘米,宽与长略相等,稍有角裂或3浅裂,先端短尖或钝圆,边缘具短齿,基部心形;叶柄长5~30厘米,顶端具腺齿2枚。花单生,夕开早萎;雄花具长柄,较叶柄为长;雌花柄较短。花萼长2~3厘米,萼漏斗状,5裂,裂齿狭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广卵形或倒卵形,长3~4厘米,宽2~3厘米,边缘皱曲。雄花雄蕊3枚,花药结合,一药具1室,另二药各具2室;雌花子房椭圆形,有绒毛,花柱短,柱头3枚,各2裂。果实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圆棒形,嫩时略柔软,绿色,老熟后,外皮变硬,呈白色或黄色。种子多数,白色,倒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月。果期7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本页关键字:瓠子图 瓠子 甘瓠 甜瓠 疮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两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厕所整洁专项行动的通知》
- 北京赵炳南中医药传承基金会揭牌
- 河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 第三届臣字门学术流派授医名大会举行
- 《上海市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发布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