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观
(四)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病程、病位、病势特点,以及阴阳消长、脏腑气血运行的规律,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方式加以治疗,以最小的治疗成本达到最佳的疗效。这体现了治疗决策的效价比原则。中国古代哲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很早就形成了因循天道的思维方式。早在春秋末,范蠡即提出:“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国语·越语下》)。《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道应同天道一样,顺乎万物之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即因势利导,因性任物,因民随俗,给万物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自然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完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则明确指出:“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中医学秉承了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在治疗疾病时亦特别重视因势利导,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顺者为工,逆者为粗。”《读医随笔》论述其具体应用时说:“凡风寒湿热散漫于周身之腠理者,无聚歼之术也,则因其散而发之;痰血水湿结积于胃与二肠、膀胱之内者,已属有形,势难消散,则因其聚而泄之渗之;邪在上脘,愠愠欲吐,是欲升不遂也,则因而吐之;邪在大肠,里急后重,是欲下不畅也,则因而利之。此顺乎病之势而利导之治也。”即强调祛邪应顺应正气抗邪之势,就近而治,以最便捷的方式导邪外出。此外,中医因势利导尚需考虑人体气机升降、脏腑苦欲喜恶、经气运行、天时阴阳消长、天时五行变化、月相盈亏变化、地理差异以及病人体质情欲之势,充分调动和利用机体“阴阳自和”的抗病、祛病、愈病的机制和能力,推动其自主地进行自我调节,使阴阳、气血由失衡态转化为正常态。
(五)以平为期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若能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即可使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而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就会发生疾病。所以,就整体而言,所谓治病,就是协调人体内环境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新的平衡。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指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在于调理阴阳,并说明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目标在于通过促进“阴阳自和”的自我调节机制,以达到“阴平阳秘”。协调阴阳除了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等方法,以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外;还包括针对气血不和、脏腑失调、升降失序等病理变化的调理。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由于中医学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的间接动员调节,以期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阴阳自和”的内外和谐的生态平衡及共存共演,而不同于西医学的消除病因、清除病灶,发展直接对抗和补充替代疗法,以期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为目的,所以,“以平为期”的治疗目标,要求
上一篇:疾病转归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