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奇恒之腑的现代研究进展

奇恒之腑的现代研究进展

对奇恒之腑的现代研究,大多为理论探讨,主要集中于对奇恒之腑的总体认识以及有关脑主神明的争论方面。

对奇恒之腑的现代研究,大多为理论探讨,主要集中于对奇恒之腑的总体认识以及有关脑主神明的争论方面。

   1.对奇恒之腑的总体认识

有学者认为,奇恒之腑仅是脏腑学说形成早期关于何者为脏,何者为腑的众多说法的“一家之言”,不论是从脏腑本义,还是从脏腑系统的最终确立来看,均不得将其作为脏腑系统的组成部分。故有人提出藏象学说中无需在五脏、六腑之外再列奇恒之腑一类。另有人提出男性的奇恒之腑为精室,应将精室归属于奇恒之腑。

2.关于脑主神明的争论

对脑主神明的争论,主要涉及到其理论的发生以及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关系等。有人对中医脑理论演进轨迹的研究认为,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认识到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具有与神明相关的功能活动。在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认为脑与神明有关,但中医学在建构其理论体系时,却未能纳入这一认识。这种认识影响了后世晋唐宋元明时期医学思想,中医理论尽管对脑的认识多有阐发,但并未有实质性突破,一些观点多受同期道家学术的影响。这一时期医家对脑的认识非常深入,认识到了脑分沟回,主神明等。到明清时期,随着西学脑说的传入,引发了围绕脑理论的中西汇通,概其成就,其理论上的汇通成绩较大,临床汇通较为欠缺,其结果是汇而未通。对脑生理功能的发生学研究,认为其发生学原理涉及脑的解剖、生理观察、病理观察、道家文化的影响和西学脑说的影响五个方面。但也有人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它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的认识、存在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而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在现代西医学思想的影响下,结合中医原有理论而又提出了脑主神明说,也有人调和两种学说,而提出心脑共主神明说,认为在生理活动中,心与脑都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心受脑的支配而活动,而心的正常活动又为脑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心主血脉,脑藏精髓,血与髓互生互化,共养心脑,两者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心磁比脑磁强百倍,所以心对脑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心脑之间构成了一种最佳耦合状态,使脑的功能不能离心而独立进行。有学者考证,“思”字就是“囟”,即脑与心的结合,这是心脑一起共主神明的最好注脚。有人则认为脑主先天元神,为肾命之使;心主后天之神,为后天生命活动之统帅与调控中心。但有人则认为神有两个层次的不同作用,第一层次是“心藏神”之神,它是全身的最高主宰,又可叫“元神”;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神”的表现形式“明”之一的“精神”,它是次高级的主宰,可称为“识神”。或认为心主神明,神明是生命得以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生命之神,而脑主神经。另外,有人研究了脑的生理特点,认为脑喜清而恶浊,喜盈而恶亏,喜静而恶躁,喜通而恶瘀,为中清之脏,不能容邪;宁静之器,内持为贵。

本页关键字:奇恒之腑  脑主神明  理论探讨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精室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